作者头像

彭而述

彭而述, (1605~1665)字子籛(jian),号禹峰,邓州彭桥人,明末清初官吏、学者。清顺治初年,任两湖提学佥事,守永州道,后为贵州巡抚。永州失守后,被罢官,归故里,饮酒赋诗,抒怀咏志。后得王铎推荐,初补衡州兵备 道,任副使,再升任贵州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后被举荐云南左布政使。后而述感到年事已高,与其追逐于战阵戎马之间,不如著书名山,随作《归田记》,归乡专事著述。彭而述被免官归里的十年间,著作甚丰,代表著作有《读史亭集》16卷、《文集》12卷、《读史外篇》8卷、《宋史外篇》8卷、《续读史外篇》8卷,其中《南游文集》、《明史断略》、《滇黔集》等今已不存。《读史异志》、《读史别志》、《读史新志》等,在前国立北平图书馆有藏。
展开阅读全文
人物生平

  彭而述祖籍在江西省临江府新喻县。其始祖彭资孔,字学圣,壮年时游历天下。行至邓州西南禹山山麓,见禹山翠屏,茱萸河流锦,乐不思归,便定居下来。以姓氏取村名叫彭桥。生子名沂清,以农起家。彭资孔老年时,又返归新喻县。自彭沂清,传四辈而生彭彬,字斑均。彭彬是为彭而述之父。后来被清廷诰赠为中宪大夫,

  甲申三月,书禹峰老社兄,王铎按察司副使。163年(明朝崇祯癸酉年),彭而述考中秀才。当时有关西名儒后来曾任陕西按察司副使之职的杨奇,知新野事。杨奇学识广博,惠政爱民。彭而述为继续求学上进,便亲自携带平时习作文稿十余篇,慕名前往新野,拜见杨奇,以求高师指教。杨奇见彭而述伟岸英俊,文采焕然,甚为嘉许。并每月给纹银二十两,资助彭而述继续攻读。从此以后,彭而述就寓居在新野县城打钟寺,闭门读书。杨奇又谕寺僧:彭相公在此读书,早晚用心奉侍,休以平常人视之。并给示寺门闲人竟不得入内。1636年(明朝崇祯丙子年),彭而述参加举子考试,以河南试录第十九名而考中举人。

  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授山西阳曲县令,不满三年,因母亲去世,更兼农民大起义而去官。崇祯十七年(1644年)甲申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始怀明背清之志而游走,寄望于南明朝,两年后失望而归,环境所逼加之用世之心炽烈使他终仕清朝。顺治四年 (1647 年),英亲王巡湖广,推荐他为两湖提学佥事,后迁永州道参议,次年春,谒见平南大将军定南王孔有德,受赏识而被荐为贵州巡抚。赴任时遭叛将攻击,苦战不胜,且永州失陷,遭弹劾而被免官。归里后,赋闲于家乡,读书著述,赋诗饮酒。顺治十四年(1657年),满怀不甘之心北游京华,谒尚书王永吉,被荐至洪承畴长沙军前,陈述黔、楚山川形势,战守方略,详细而周密,受赏识,奏补衡州兵备道副使,任云南右布政使事。后调广西参政,分守桂林道。因平僮酋莫扶豹之乱有功,后又擢升为贵州按察使。平西王吴三桂征讨水西土司安坤时,献"分而制之,孤立元凶"之策,三桂用之,诛安坤,迁广西右布政使。三桂上疏荐为云南左布政使,不就,上疏辞归。三桂留之,会有诏召,遂行,出会城三十里,一夕无疾卒。

  据说而述“长身修髯,声若洪钟,一饮能尽数升,一食能尽一彘肩”。夙有奇负,好谈兵事,有磨盾横槊之气,不可一世之慨。举子时“参熊文灿军,张献忠势穷伪降,禹峰力言其伪,乞即诛之以杜后患。文灿意在苟安,受其降。献忠旋降旋叛,卒成大祸。由不用禹峰谋也。”成进士时,思陵校武,命射,九发九中。

  彭而述一生,生当明末清初动荡的历史时期,初仕于明,时短而不著;后仕于清,颇有军功政绩显彰于西南边陲。就其思想而言,彭而述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一者,积极用世、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思想占据他思想的主流,主宰了他的一生。因此,他于晚明时代科举以求仕,并最终摆脱怀明而厌清的狭隘的民族观念而不止一次地进谒求仕,终至功成名就。实现了儒家宣扬的知识分子的人生最高理想,表现在其诗作中。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功成名就的自豪的感情抒发。二者,儒家仁民爱物的思想在他的诗作中有突出的表现。他的诗关注时事,关心民瘼,诅咒征伐;相应地,对统治阶级敲骨吸髓的征敛及其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亦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