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
- 别刘良溪
- 题马问庵崇德楼四景 其二 楚月生明
- 桂太傅挽章 其二
- 九日闻雁
- 东廓先生贻连山书屋落成诗次韵奉赠
- 四嗟诗别弟也邃夫如南雍其兄送之江上不能独归而作 其一
- 彭石屋山约成 其六
- 寄座主张水南公
- 拜靖节墓
- 游黄山题汤院壁
- 昭君词六首
- 归田
- 石屋赠彭翁(名簪,靖州守)
- 挽罗汝奎兄弟
- 闻虏犯保定
- 双江公分粟
- 重别何谢二子罗汉寺
- 访隐原
- 柬叶洞庵
- 访两峰师泉梅园三舍山中
- 李将军歌
- 春游
- 丙辰十一月六日与田莆洪元修王生养明族叔尔
- 寄朱镇山中丞巡抚山东
- 有喜
- 新正
- 京贵书数至
- 官军谣(段都阃所将省兵四百,无一人援白沙
- 永市(七月朔)
- 后园
- 岁暮有怀聂公
- 山中杂诗
- 奉家君命遣入侍感述
- 寺居柬王汉卿
- 程舜敷谪居海上问讯 其一
- 程舜敷谪居海上问讯 其二
- 怀友
- 同江送从兄廷章之秦将取道入燕问官
- 赠王武库入京
- 寄杨实卿
- 高洲刘述文
- 将入衡山酬韵贻别李文舆
- 哭罗生汝奎
- 哭罗木夫
- 哭罗木夫 其二
- 哭罗木夫 其三
- 哭罗木夫 其四
- 哭罗木夫 其五
- 赠罗仲良奉母之令应城
- 刘生
- 送从叔遵禹如白河
- 追徐子直至金山不及
- 赠大司马东塘毛公征安南 其一
- 赠大司马东塘毛公征安南 其二
- 江上作
- 槜李见月
- 泛东湖
- 尝奉先宜人过常山重经正值忌日感赋
- 发北新关初闻孤雁寄东窗叔
- 唐应德避暑郊居与林子仁访之不得用韵寄赠
- 谭御史巡隆庆 其一
- 谭御史巡隆庆 其二
- 赠镇筸守备李将军
- 归兴
- 玉山赠詹少华给舍
- 同黄洛村宿罗田岩
- 自石埠夜棹玄潭
- 访卢天启
- 寄同年祝岣嵝 其一
- 寄同年祝岣嵝 其二
- 万鹿园总戎卧病临江邀晤天王寺
- 赋得青骢马奉寿张石磐公
- 閒居
- 夕泊文江邑中故人追饯至滩市
- 饯同年薛畏斋 其一
- 饯同年薛畏斋 其二
- 与邵纶
- 同年胡前冈母恭人八十寿诗 其一
- 同年胡前冈母恭人八十寿诗 其二
- 閒述
- 避暑玄潭晤罗镇峰兄
- 逢雁
- 大墓山哭亡弟造夫 其一
- 大墓山哭亡弟造夫 其二
- 南岳上封寺
- 祝融绝顶石
- 穿云入方广
- 别方广
- 出方广道
- 彭蠡见雁
- 龙池
- 晴日江上
- 移崆峒山庄
- 东隐
- 忠节祠前诚斋先生手植罗汉松
- 闰九日石莲洞
- 野烧
- 洞中见月
- 闻刘龙山入洞
- 赠何郡公入觐
- 癸卯十月十四日予生四十矣抚己自悲而有此吟
- 贻相者
- 别廷质弟还白河先庐
- 寄同年程松溪
- 庭中鹪鹩来巢感而成咏
- 李子谒选
- 古佛堂
- 代赠永州王劈泉别驾擢靖州王往时自杭判守泗今还旧服惠流两郡有遗思云
- 寓天宁寺戚可大兄弟归省
- 书永庆寺壁次荆州
- 展先涧谷府君墓 其一
- 展先涧谷府君墓 其二
- 展先涧谷府君墓 其三
- 展先涧谷府君墓 其四
- 游龙虎山 其一
- 游龙虎山 其二
- 岭南令
- 展先墓
- 访刘晴川公云津次白沙韵
- 赠王西石明府赴召 其一
- 赠王西石明府赴召 其二
- 寄万鹿园
- 赵浚谷自德州赴山西巡抚即韵寄赠
- 将游庐山别尹道舆樟墅
- 游栗里
- 东林寺
- 与日者
- 与相者
- 自佛手岩入慈云寺
- 病
- 赵浚谷遣袁迪来寓答 其一
- 赵浚谷遣袁迪来寓答 其二
- 余徙松原泰和张秋泉代余督治八旬乃返酬以是诗 其一
- 余徙松原泰和张秋泉代余督治八旬乃返酬以是诗 其二
- 送李檀坡赴兰阳教谕
- 听友人送宋高邮守晁仲约事
- 曾月塘兄返家
- 误传寇至邻曲尽奔
- 世光子赴乡试
- 题江湾北川堂
- 访族大安
- 北窗
- 赠周侍御入京
- 赠庐陵翁明府入觐
- 桂太傅挽章 其一
- 雨中陪同年朱刑部谒子陵祠和韵
- 赠曾子贞应贡入京师
- 舟中对月
- 寄友人
- 送王编修懋中省觐归无锡
- 胡台史国材见枉
- 罗邦怀大守出卫山书箑索题
- 览镜
- 夜归
- 尹道舆会试礼部
- 王生新举乡试便赴礼部
- 贺祠成
- 暮坐
- 知机吟用康节韵
- 谒濂溪先生祠墓 其一
- 谒濂溪先生祠墓 其二
- 谒濂溪先生祠墓 其三
- 趺坐
- 老至
- 中秋忆亡弟
- 夏幽道中
- 访李少舫故宅
- 送女兄夫周龙冈北上 其一
- 送女兄夫周龙冈北上 其二
- 送女兄夫周龙冈北上 其三
- 暑病思石莲洞
- 送饶湖田宪使入京
- 葛山王思畏七十
- 寿竹园秀冈兄六十
- 观奕
- 景德镇观御器
- 子陵祠
- 寄高邮太守刘松宇
- 赠黄勿斋赴永明令
- 刘见川太守误期晤
- 送曾文洲赴建宁祭酒
- 龙母黄孺人六十
- 乞巧
- 皇厓坛晚
- 金山寺
- 初登第
- 寺中有怀
- 四月十二日经筵躬展御书赐宴左顺门
- 社日
- 答张子昭访论
- 除夕感怀
- 重寄杨达甫
- 程舜敷春暮同江宴会遇雨
- 泰和刘生写盘龙先茔碑文有赠
- 屠郡守擢徐州兵备
- 九日述怀
- 与罗道旋泛舟
- 赠友人应贡
- 龙窟道中怀友
- 赠张学士
- 赠特峰兄令永定
- 别项瓯东
- 有感 其四
- 罢试有感
- 昭君词 其十
- 题仙居寺壁围棋图
- 与张以敬曾于健夜坐
- 青原山次韵共绪山龙溪
- 偶成
- 送果斋侄之嵩明
- 送客
- 天池寺
- 寄寿松溪少宰六十
- 逆旅主人
- 昭君词 其十五
- 遗世 其一
- 登衡山祝融峰
- 旅怀 其二 过木兰山
- 对月
- 东廓公用石屋公韵见贻次答 其一
- 彭石屋山约成 其二
- 观盆蒲
- 梅溪 其二
- 秋日玉虚山斋
- 彭节妇
- 宋子
- 东廓公用石屋公韵见贻次答 其二
- 霜崖辞
- 天籁
- 夜坐 其三
- 长陵
- 寄孙锦衣 其四
- 题周应宿母金氏易饮亭
- 病危效康节体
- 西湖积庆寺观宋理宗皇帝及帝炳闫妃遗像二首 其二
- 寿桃林工部母周氏安人七十
- 赠九江陈兵宪 其九
- 凤西刘君自太平节推入贺万寿适擢武选有赠
- 次三符翁韵 其四
- 寄李鹅州海州
- 李忠定公绍兴罢相自洪移福憩宁化草仓庙有题潘令时宜即庙为祠用韵寓吊 其一
- 四楼诗 其一 鉴湖
- 梦中投笔赠道士
- 张石洲赴武昌通判
- 放歌寄殷春庄 其一
- 别蔡鸾
- 四嗟诗别弟也邃夫如南雍其兄送之江上不能独归而作 其二
- 买居
- 别荆川
- 述怀示友人
- 古意
- 雪屏歌赠赵考功
- 题陈抟睡图
- 城头陈慕古君八十
- 赠九江陈兵宪 其六
- 刘两峰见枉
- 有感 其一
- 秋声
- 送郭检讨省觐归山西
- 对雪 其二
- 十月朔奉天殿颁历
- 静海寺留别何善山
- 送周龙冈赴嘉兴经府
- 赠九江陈兵宪 其三
- 辨觉
- 钦之次良知韵意有所疑赓以解之 其一
- 登报恩浮图怀龙溪
- 丁巳秋重至青原有感六叠旧韵 其二
- 赠表弟李孝子仲
- 昭君词 其十一
- 晴舟
- 即事 其二
- 笔山歌寿傅翁
- 送陈上思州守
- 秋至 其二
- 湖上望匡庐次前韵
- 华山汝思侄赴官 其一
- 题南源庵壁
- 冬夜读书
- 寿桃林一愚伯九十
- 丁巳秋重至青原有感六叠旧韵 其一
- 悼亡 其三
- 舟过泥塘喜雨峰师泉偕至夜话有作
- 曾梅台参议自释逮移闽藩道遇贻诗次韵酬赠
- 寿泉口山泉侄六十
- 游衡晓发 其一
- 走马行
- 夜梦藩省为余建坊题曰白云深处閒人遂成二句觉后足之
- 双江公赴蓟州中丞
- 次三符翁韵 其二
- 武功行寿罗克斋
- 任城对雪
- 李汝思南昌新居成有赠
- 周中孚六十
- 辛酉中秋次夕竹湖玉亭于健携酒松原别后见月色如昼引兴成歌
- 真州别友生
- 重别曾于健会试便省觐
- 洞中屡辱龙塘兄惠诗次韵奉酬
- 红白芍药 其二
- 论学 其四
- 知几卷 其二
- 左顺门捧敕授日本使臣
- 昭君词 其八
- 四嗟诗别弟也邃夫如南雍其兄送之江上不能独归而作 其三
- 旅怀 其四 忆岳阳楼
- 赠九江陈兵宪 其八
- 奉期龙塘惺厓特峰三君重游石莲
- 同年吴云泉弃官南归有赠
- 康盘峰陆北川两方伯沈陆川冯养白两宪使见枉敝庐予自莲洞追趋不及谢以是诗
- 四楼诗 其二 水月
- 用甘泉公二贤祠韵示诸生 其二
- 寄刘凤西太平节推
- 石楼
- 过徐洪悲赋
- 访戚南玄用往年韵
- 醒心
- 彭石屋山约成 其三
- 凌虚阁
- 过彭城哭先大夫
- 入乡
- 乙未大水作
- 吊三义士战场
- 送同旅
- 访双江公用见贻韵
- 昭君词 其十二
- 鸣琴篇赠刘南昌
- 解剑赠屏崖叔
- 彭石屋山约成 其四
- 望庐山
- 题真隐图
- 晏母孤节 其一
- 洞中别萧生 其一
- 程松溪司成清明日见访狮子山
- 洞中别萧生 其四
- 昭君词 其九
- 别宁远桃生世南求学记
- 有感赠罗镇峰 其二
- 寿郭梅洲
- 遗世 其二
- 答同年杨虞坡
- 会荆川归
- 馀杭陈嘉善相从在告及予归田复来问讯有赠
- 送戴莲塘令漳浦
- 寄祠部曾见台君
- 赠张良夫应天通判
- 湖上别龙溪
- 夜坐 其一
- 读易
- 病起自警
- 永丰道中宿安溪邓东园家 其二
- 洞中平道 其二
- 白鹿洞
- 癸巳元旦奉天殿侍班
- 寄别凌海楼 其二
- 题欧阳监丞祠
- 宿水芝滩上
- 三月晦日访胡前冈长溪新居有赠
- 旅怀 其一 游赤壁
- 北泉王君六十
- 颜两江六十寿诗其婿陈两湖翰林代索
- 题王龙溪洗心亭 其二
- 寄孙锦衣 其三
- 晚坐
- 青原山三叠前韵
- 寿竹园壶山翁六十
- 赠九江陈兵宪 其二
- 昭君词 其三
- 詹府宴集次许松皋太保韵 其二
- 夜坐 其二
- 有感 其三
- 中秋酌客
- 称拙
- 赠客
- 舜敷将发 其一
- 登天池绝顶用龙溪见怀韵 其一
- 为德光寿阿舅杨新塘
- 炭渚公馆夜坐
- 卧云楼
- 别程舜敷 其三
- 钦之次良知韵意有所疑赓以解之 其二
- 寥贞女词 其一
- 自夏幽趋文竹席中闻东廓公诗用韵留别周慎庵
- 悼亡 其二
- 昭君词 其十七
- 山水四咏 其一
- 宿龙华寺海天秋月堂 其二
- 赠欧两川年兄移令丹棱
- 静坐 其二
- 寄赠青田明府李君株山五十
- 昭君词 其五
- 七级闸
- 狸奴行
- 蒙庵陈君六十始举子诗以贺之
- 张寒泉丈人诗来拟予文山一峰之列时以外游未缘接使既下世其嗣中丞雨偶以稿闻次韵奉诔并谢夙心 其一
- 奉赠梁司徒罢官归金陵
- 午日青原山同东廓师泉原山诸君再叠戊申韵
- 采石吊李白
- 饮酒
- 寄贺高鳌石擢徐州郡丞
- 访唐荆川
- 巡抚柏泉胡公捷歌
- 吴云泉初游石莲洞
- 午日青原山中共善山晴川东廓明水诸公燕序
- 钦之次良知韵意有所疑赓以解之 其六
- 玉笥歌赠吴冰斋
- 望匡庐
- 节推刘龙山六十寿诗五叠青原韵
- 李忠定公绍兴罢相自洪移福憩宁化草仓庙有题潘令时宜即庙为祠用韵寓吊 其二
- 东廓公用石屋公韵见贻次答 其三
- 题东湖代双江公作
- 望乡
- 答彭石屋
- 十月黄花满庭把玩开颜遂有短句 其一
- 高邮除夕
- 九仙台遥寿陈明水公
- 访练中丞故墅
- 寄聂双江公
- 晚坐 其三
- 杂诗
- 宿黄滩忆七泉
- 秋江遇仙篇
- 白坡草堂
- 甲辰新春
- 清明日过南禅有怀李伯实
- 答友人问讯
- 石莲洞留黄洛村
- 四日至洞见梅
- 次三符翁韵 其一
- 鳌城十八滩
- 出京道中作
- 有感 其二
- 松峰歌
- 知几卷 其一
- 题马问庵崇德楼四景 其四 河泗环流
- 晚坐 其一
- 梅溪 其一
- 寄牟禾山公
- 赴双江公约入安成
- 寄吴九山
- 王台洲六十
- 四字吟昼睡戏书与世光子效康节体
- 种蔬
- 阳田吟寄殷春庄虚白盛桃渚二子 其一
- 玉峡濮侯入觐
- 寿族叔凤山七十
- 赠王存斋贡京师
- 重登海天楼有怀王龙溪尹道舆
- 寿同年胡前冈六十
- 谷日行代寿胡永宁
- 赠曾梅台参议庆万寿礼成归闽省
- 赠九江陈兵宪 其一
- 赠心渔钱公
- 红白芍药 其一
- 彭方山七十 其二
- 与国光侄
- 答彭鹅溪送花卉 其一
- 旅怀 其三 望黄鹤楼
- 送胡仰斋工部还京
- 题马问庵崇德楼四景 其三 南山献瑞
- 梦中作
- 石塘叔如洵阳
- 竹园爱筠翁七十
- 大慱存斋王君自沙县致仕初归对饮有赠
- 悲荆川
- 九日如玄潭 其一
- 题西湖图
- 赠九江陈兵宪 其四
- 赠九江陈兵宪 其五
- 王右使君歌
会仙桥
会仙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积大约200平方米,是古晋祠的露天剧场。古人看戏,不像今人坐在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剧场内,而是露天站着看,栏杆上、桥上及各种建筑物上,只要能看到舞台表演的地方,都站满了观众。中轴线的第二个建筑物是一座桥,横跨于晋水上游的智泊渠。
传说明朝嘉靖进士第一人——翰林院罗洪先,他为官清正(和奸臣严嵩为儿女亲家),农历四月十四日游晋祠于桥上,见一妇人,罗洪先不禁叹曰:“世间人说西施美,余视此妇胜西施。”妇羞怒,竟发功力使板桥突然起火,罗洪先差点跌入渠里,再看女子,早已不见。远远望去,却突然出现在悬瓮山上,罗又自言自语道:“你若真是仙女,让我再仔细看你一眼。”没等说完,只见悬瓮山摇摇欲坠,东移数步。罗大为惊恐,方知非同小可,信手写了诗一首:
悬瓮山中一脉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步移,五十年来帝母临。
这块诗碑至今还留在圣母殿前。此诗与传说无关,后人不解其意而已,其实作者是在暗示圣母殿的创建年代。民间对罗洪先传说颇神:“瓜皮写字尚未干,不在云南在四川。”
悬笔碑之谜
在太原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走廊里有一方十分著名的碑--“悬笔碑”。 碑高1.46米,宽0.72米,上面是三行宛如落花飞雪、骤雨飘风的草书:
悬瓮山中一脉清,
龙蟠虎伏隐真明。
水飘火劫山移步,
五十年来帝母临。
后面是落款“戊午年洪先悬笔” ,并有“宛城郜焕元摹勒上石”九字。几百年来, 它吸引了多少墨客骚人,为它流连忘返,多少游客因未能得到一张碑文的拓片而怅然归去。
为什么这块碑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论书法,这块碑的确可以当得起《晋祠铭》上所赞:“体势悠扬,宛如骤雨飘风, 落花飞雪,锐不可当”。字里行间,透露出一派天马行空,纵横万里的气象,又有一种超然出尘,无牵无羁的韵味。
论作者,乃是明朝著名的学者罗洪先,也是大大有名的人物。罗洪先生活在严嵩擅权的年代, 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去研究学问。他从小就仰慕王守仁,《明史.儒林传》上说他十五岁读王守仁《传习录》,“欲往受业”,因父阻未成。罢官后即一心治学,在继承王守仁“致良知”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不少新的见解。积十年之功, 殚精竭虑,增补元人朱思本《舆地图》汇成《广舆图》一书。由于他道学精深, 多半又有些奇行异举,被民间视为“得道仙人”,他的字,也因此带了“仙气”,受到欢迎。这也是此碑吸引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可是,这块碑上的诗究竟写得是什么意思, 却一直没有人能说得清。 那些“水飘火劫山移步” 的词句在说些什么?这个传奇般的人物又是如何写下这首玄妙的诗的?几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却始终没人能解开这个谜。
也许这才是这块悬笔碑真正的魅力之源。
流传故事
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据说,罗洪先云游天下,来到晋祠的会仙桥头,见对岸有一个美丽的少妇, 不觉吟道“世人都说西施好,余视此妇胜西施”。哪知此妇是仙人所化, 怒他口齿轻薄,一把火烧掉了木桥以示警告。可罗洪先执迷不悟, 绕道追到山脚下。仙人一怒,把山向前移了几步,罗洪先这才知道是仙人来点化他。 于是皈依仙道,终成正果。后世道教尊称为“罗真人”。加之此诗是以瓜皮书于圣母殿壁,民间又有了“罗洪先瓜皮写字未干,不到湖广,即到四川"的歌谣。
故事是美丽动人的,而且似乎暗合诗中“火劫山移步”的字样,倒退几百年,可以算是个完美的解释了。 可是,现代人却需要真实科学而非美丽虚幻。那么,这首诗到底在说些什么呢?
关键的句子在于“水飘火劫山移步” 。罗洪先作诗是“戊午年”,即嘉靖三十七年(1558) ,据《太原县志》记载,八年后,“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晋祠山移,既而市楼火。”于是当地人以为罗洪先事有前知,“竟应诗言”,果真是“山移火劫”,啧啧称奇。
其实晋祠一带山峦历史上曾多次“移步” :明万历四年(1577),康熙四十二年(1704) 四月初六等,特别是《太原县志》上记载的,明正德元年(1506) 六月,闲居寺山的一次“移步”极应引起注意。所谓“山移步” 是古人不了解地球的地壳运动,可能把地震和自然风化等引起的岩石崩落当成了山在“移步” 。闲居寺山在晋祠以南三里, 与悬瓮山一脉相连。巧的是,山移的这一年,与罗洪先游晋祠的“戊午年(1558) 正好相距五十二年,正合后句“五十年来帝母临”中“五十”的虚指。
这绝不仅仅是巧合——从《明史.儒林传》中的寥寥几笔,我们已知罗洪先是一个精通专业的地理学家。 他弃官而遍游天下,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官场的无奈而超然,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做为一个地理学家, 他正好有机会去搜集第一手资料,充实著作的科学依据。而五十年前的这场变故, 目睹者都还健在,他不可能不有所闻,有所感。
罗洪先面对晋祠的山水文物, 想起它已历尽的千年沧桑:三家分晋,水灌智伯; 盛唐惊变,火烧晋阳;还有五十年前那场“山移步”的巨变,他身为一个科学家, 却无法解释这样的奇异现象,正如一百多年以后,牛顿无法解释天体第一次运动的力的来源。 牛顿求助于他的“上帝”,用“科学”论证了“上帝”的存在;而罗洪先也诚惶诚恐地断定——“五十年来帝母临” ,只有神力才能做到这些,不由得感慨万端,这里真是:“龙蟠虎伏隐真明”啊!
悬笔碑之谜到此可算是真相大白了。当然,美丽的故事还要长久地流传下去,还会变得更加美丽动人。正如为了弥补生活的缺憾,虚幻而美丽的戏剧永盛不衰。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迁左春房赞善。被罢归后,终日著书讲学。卒后赠光禄少卿,谥文庄。著有《念庵集》二十二卷,《冬游记》一卷。嘉靖二十四年(1545),微服访黄门祝咏于衡阳,携门人王托等游南岳,登祝融峰,游青玉坛,宿上封寺,交友高台寺。现存高台寺的状元松,志载为他与名僧楚石共植,至今传为佳话。于方广寺逗留七日,瞻仰二贤寺,缅怀朱张。在南岳写诗二十来首,文数篇。
罗洪先是官员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为嬉戏,从小立志要当学者。嘉靖五年(1526),罗洪先参加乡试中举人,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会试,殿试第一中状元,授修撰。当时明世宗迷信道教,求长生,政治极为腐败。罗洪先看不贯朝廷的腐败,即请告归。嘉靖十八年(1539),他出任廷官,因联名上《东宫朝贺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职。从此罗洪先离开官场,开始了学者的生活。
他自归家务农之后,隐居山间,更加专心致志地考究王阳明心学,闭门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他甘于淡泊,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骑马练弓、考图观史,上至天文、礼乐、典章、阴阳、术数,下至地理、水利、边塞、战阵、攻守,无不精心探究。
罗洪先一生的主要成就在理学和地图学方面,在文学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尤以地图学贡献卓著。他精心绘制的两卷《广舆图》,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图集。罗洪先在绘制地图方面的建树,不但为我国地图的绘制和地理科学作出了贡献,而且为国际的同行所瞩目,在世界地图绘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