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

起个诗意的名字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shǔ)色开。

汉文皇帝修建高高的望仙台,今日登临时天边曙色刚散开。

高台:指望仙台。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líng)风雨自东来。

三晋的重重云山全向着北方,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边飘来。

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在今山西、河南一带。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东:一作“西”。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像关门令尹谁能够认识清楚,仙翁河上公一去便不再返回。

关:函谷关。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尹喜后随老子而去。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后羽化成仙。

且欲近寻彭泽宰(zǎi),陶然共醉菊花杯。

远求神仙不如就近寻彭泽宰,一起畅饮共为重阳菊花干杯。

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渊明嗜酒而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共醉:一作“一醉”。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

[赏析]

  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七律。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诗题已点明了这三点,即重阳节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容为诗人的投赠对象。

  首联言事。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凭风雨侵袭了。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难以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联言志。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这首诗前面写“九日登望仙台”所见,结尾表达“呈刘明府容”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语气上转承自然,一气呵成。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透露出一股浓浓的隐逸气息,这与诗人曾隐居读书于太室山等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参考资料:

1、李星.唐诗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57-158

2、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

展开阅读全文
译文及注释

韵译

汉文皇帝修建高高的望仙台,今日登临时天边曙色刚散开。

三晋的重重云山全向着北方,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边飘来。

像关门令尹谁能够认识清楚,仙翁河上公一去便不再返回。

远求神仙不如就近寻彭泽宰,一起畅饮共为重阳菊花干杯。

散译

汉文帝在这里筑了一座高台,今天我来到台上时,太阳才刚出来。

三晋一带,山岭都向北蜿蜒而去;崤山二陵那里的风雨,都从东方袭来。

函谷关尹子潜修有道,又有谁知道呢?河上仙翁不肯留下,一去不回。

既然仙人难见,姑且就近找找陶渊明吧,让我们共饮菊花酒,喝他个酩配大醉。

注释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望仙台:据说汉河上公授汉文帝《老子章句》四篇而去,后来文帝筑台以望河上公,台即望仙台,在今河南陕县西南。刘明府容:名容,生平不详。明府,唐代对县令的尊称。

高台:指望仙台。

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在今山西、河南一带。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

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东:一作“西”。

关:函谷关。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尹喜后随老子而去。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

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后羽化成仙。

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渊明嗜酒而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

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共醉:一作“一醉”。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

参考资料:

1、李星.唐诗三百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57-158

2、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

创作背景

  这首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某个重阳节,作者同友人刘明府容同登望仙台,作者欣赏着那壮美得风景,不禁浮想联翩,于是写下此诗,向友人寄出愿与之陶然共醉的愿望。

参考资料:

1、任犀然.唐诗三百首:华文出版社,2009:116

展开阅读全文
鉴赏

  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七律。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诗题已点明了这三点,即重阳节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容为诗人的投赠对象。

  首联言事。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陵中,任凭风雨侵袭了。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难以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联言志。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这首诗前面写“九日登望仙台”所见,结尾表达“呈刘明府容”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语气上转承自然,一气呵成。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透露出一股浓浓的隐逸气息,这与诗人曾隐居读书于太室山等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作者头像
崔曙(约704-739),河南登封人,开元二十三年第一名进士,但只做过河南尉一类的小官。曾隐居河南嵩山。以《试明堂火珠》诗得名。其诗多写景摹物,同时寄寓乡愁友思。词句对仗工整,辞气多悲。代表作有《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奉试明堂火珠》、《途中晓发》、《缑(音gou沟)山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对雨送郑陵》等。其诗中“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涧水流年月,山云变古今”、“旅望因高尽,乡心遇物悲”、“流落年将晚,悲凉物已秋”等都是极佳的对句。诗一卷(全唐诗上卷第一百五十五)。

猜你喜欢

城上啼乌破寂寥,思君何处坐迢嶢。
应须绿酒酬黄菊,何必红裙弄紫箫。
落木云连秋水渡,乱山烟入夕阳桥。
渊明久负东篱醉,犹分低心事折腰。
何处登高选胜游,异时歌舞此中收。风尘日上龙山帽,月色初分庾亮楼。
已有白衣能送酒,何须黄叶共悲秋。逢迎少暇成高会,只愧无能抗督邮。
不到寺已久,入门篱菊开。山容带红叶,鸟迹遍苍苔。
卧掩维摩室,吟登般若台。惭非陶靖节,谁送一樽来。
平原池阁在谁家,双塔丛台野菊花。
零落故宫无入路,西来涧水绕城斜。
乌回山下寺,闲抱一琴游。
客路黄花晚,江城寒露秋。
持书谁送酒,怀古独凭楼。
想尔西风里,绕篱吟未休。
曜灵启旸谷,丹霞丽玄穹。晨朝回绛节,群真集珠宫。
登高览八极,逸兴凌空濛。中有古仙人,云是商山翁。
浩歌紫芝曲,此意无终穷。
秋城佳节共登台,楼阁萧森万壑哀。野岸帆樯天际迥,夕阳烟树楚江来。
凭高不落青山帽,览胜遥怜紫菊杯。笑倚天涯岁已暮,陆沈人事不须催。
菊酒不忍酌,步至东城闉。城头楼最高,上与天为邻。
经始自洪武,及今五百春。借问檐前好风日,几见连屋累栋烧成薪。
我昨初客沪水滨,乱余逢节欣饮醇。迩来又重九,胡乃四塞皆烽烟。
行省不决战抚策,坐令边吏愁逡巡。巡方使者文绝伦,郡侯意气干青云。
手长斧柯短,醉胆空轮囷。座中复有二三客,谈诗说剑俱清新,凭栏我独望慈亲。
边云惨澹心氛氲,此楼虽高何足云。点窜欧阳诗,俯仰泪沾巾。
昆池已不见,况乃城中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