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封松作某官,相君复报竹平安。
梅花一点无沾惹,三友中间独岁寒。
猜你喜欢
尺棰拟为千世用,一梅欲足百人酸。
苦心乍可齑盐里,粉骨何须鼎鼐间。
霜搞皜千林冻欲僵,经旬不爨只餐香。
何曾转授休粮诀,却是单传屑玉方。
赋繁台雪云将暮,歌后庭花月未残。
客至苑皆琼作树,宾来并用玉为栏。
珠树无多攀不已,珊瑚有尽采无穷。
海神上诉天公怒,似怕龙宫宝藏空。
起来无赖晚风狂,便恐飘零损岁芳。
飞燕不持身欲去,绿珠虽坠魄犹香。
市桥面。还是卧柳吹绵,去波明练。芳尘帘阁愔愔,黄昏细雨,游丝自转。
漏催箭。容易曼歌消酒,旧襟须溅。乌衣也怯残寒,谢堂梦醒,春阴絮晚。
抛尽芳华前事,过江人老,行云天远。鶗鴂未休衰兰,歧路零乱。
蔫红病绿,今夕愁无岸。不辞到、西窗烛烬,南邻钟断。
坐阅狂香卷。误人睡里,清歌渐散。欢绪东风懒。空付与、吴娘哀筝弹怨。
后期最惜,横塘帆片。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松梢(shāo)扑鹿,知是沙鸥(ōu)来宿。稚(zhì)子莫喧哗,恐惊他。
俄(é)倾(qīng)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qǐ)归休,报沙鸥。
偶尔听到窗外松树上拍打翅膀扑扑鹿鹿的声音,知道沙鸥在夜宿,十分惊喜。小孩子声音小一些,别惊动了鸥鸟。
不一会儿工夫,沙鸥突然振翅远飞,不知道它落到何处去了。告诉沙鸥,我已经向朝廷提出请求,要辞官归隐了。
参考资料:
1、俞平伯.《唐宋词选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第一版:第186页.
2、史杰鹏.《宋词三百首正宗》.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3:299-300.
扑鹿:状声音。张志和《渔父》:“惊起鸳鸯扑鹿飞。”稚子:幼子;小孩。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俄倾:片刻;一会儿。归休:辞官退休;归隐。报沙鸥:沙鸥,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上片写作者静坐书室,意外地听窗外松树上有沙鸥前来投宿,十分惊喜。“偶听松梢扑鹿”,“偶”字意即偶然地,或者说是意料之外地,“扑鹿”是象声词。首句说,他偶然听到门前松树梢上有飞鸟拍打翅膀的“扑鹿”声,凭着生活经验,他“知是沙鸥来宿”。首二句无丝毫的渲染与夸饰,似乎是简单地平铺直叙,但只要稍稍揣摩,便不难发现,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又写出了树上鸥鸟的活动,从字面看,人未见形,鸥未露体,而在读者的意念中,却分明“看”到作者凝神谛听的神态,“听”到沙鸥抖动翅膀的扑扑鹿鹿的声音,这足以说明,这两句近似口语的话,并非随意信手写来,而是经过认真推敲锤炼而得,因此颇为传神。
“稚子莫喧哗,恐惊他。”沙鸥前来投宿,作者无限欣喜,他小心翼翼地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示意,告诫他们不要吵闹,恐怕惊吓了鸥鸟。这两句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沙鸥这种鸟儿非常喜欢,同时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且增加了本词的生活气息。“莫”字和“恐”字表达出作者对沙鸥由衷的喜爱。
下片写鸥鸟远飞,词人不免怅然若有失,进而将鸥鸟人格化,与之沟通思想,借以抒发心志。“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作者正因为沙鸥落在“诚斋”门前松树上高兴,转瞬间沙鸥忽然振翅远飞,作者深感失望,先前的激情顿时冷落下来。“不知何处”说明作者对鸥鸟十分记挂,面对一片空虚的茫茫夜空,他万分焦虑,却又无可如何。两句中“飞去”二字重复使用,这种手法在现代修辞学上称为“顶真”,因为用得恰切自然,所以读起来丝毫没有重复的感觉。
“我已乞归休,报沙鸥。”结尾两句,作者和盘托出心志,把自己辞官归隐的事告诉沙鸥,表述了他期望求得沙鸥“理解”的心情。据《宋史》记载,杨万里长期被贬,愤而辞官家居,临终前曾有“韩佗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话,说明他因为报国无门,又不被人理解,忧愤至死。本词把沙鸥视为“知己”,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意也在于排解内心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