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秋灵匹此宵期,万古传闻果是非。免俗未能还自笑,金针乞得巧丝归。
猜你喜欢
尝(cháng)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
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曾经听说秦地(今陕西一带)刮起西风就会下雨,西风啊,你什么时候回去啊?
头发花白的老农久久站立在麦场的高处,盼望着乌云散去、太阳重现。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尝:曾经。闻:听见,听说。
诗中描写的场景是,正当农民打麦晒场的时候,忽然变了风云。一时风声紧,雨意浓。秦地(今陕西一带)西风则雨,大约出自当时的农谚。这样的农谚与天气变化有关。“尝闻”二字,写人们对天气变化的关切。这样,开篇一反绝句平直叙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紧迫感,有烘托气氛的作用。
在这个节骨眼上,天气好坏关系到一年收成。一场大雨,将会使很多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诗人恳切地默祷苍天不要下雨。这层意思在诗中没有直说,而用了形象化的语言,赋西风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仿佛它操有予夺的权柄似的。“为问西风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时回,这怯生生的一问,表现的心情是焦灼的。
后二句是从生活中直接选取一个动人的形象来描绘:“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这样的人物最能集中体现古代农民的性格: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创造财富,饱经磨难与打击,经常挣扎在生死线上,却顽强地生活着,永不绝望。其次,“如鹤立”三字描绘老人“望云开”的姿态极富表现力。“如鹤”的比喻,与白发有关,“鹤立”的姿态给人一种持久、执着的感觉。这一形体姿态,能恰当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最后是“麦场高处”这一背景细节处理对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麦场”,对于季节和“农家望晴”的原因是极形象的说明。而“高处”,对于老人“望云开”的迫切心情则更是具体微妙的一个暗示。通过用近似于绘画的语言来表述,较之直接的叙写,更为含蓄,有力透纸背之感。
这首诗选取收割时节西风已至大雨将来时的一个农家生活片断,集中刻画一个老农望云的情节,通过这一“望”,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农家一年半载的辛勤,如同白居易《观刈麦》所描写过的那种劳动情景;也可以使读者想到嗷嗷待哺的农家儿孙和等着收割者的无情的“收租院”等等,诗的潜在含义是很深的。由于七言绝句体裁较小,意象必须集中,必须使读者窥斑见豹。此诗不同于《观刈麦》的铺陈抒写手法,只集中写一“望”字,也是“体实施之”的缘故。
这首诗对农民有同情,但没有同情的话;对农民有歌颂,但也没有歌颂的话。诗人由衷的同情与歌颂尽在不言之中了。
桓桓信无敌,堂堂宁有前。九
天生蒸民,有觉其性。阴阳肇判,含元达顺。琴瑟载咏,蘋蘩攸司。
夙夜用敬,犹惧或亏。无曰深闺,莫余云觌。淑慝在躬,指视暗室。
维椒与兰,植于中田。我思君子,淑慎寒渊。
先民有言,言不出阃。牝鸡之晨,厥家用损。节以应佩,琴以和神。
词苟或费,宁默而存。勿尚尔舌,寸心是弛。既悔而追,不胫千里。
嗟嗟愚盲,慎其德间。鹦鹉多言,只名文禽。
纻纩在笥,焕乎有烂。凄其以风,滋我永叹。维织与纴,为坊厥心。
舍业而嬉,淫慝相寻。野有络纬,振迅其翼。尔安用媮,微羽所疾。
虽有孔翠,不如春蚕。之子纂组,不如布缣。
冀妻如宾,孟光举案。夫岂矫情,偷惰斯远。啼眉折腰,邦国之妖。
彼昏罔知,反以用骄。幽闲贞静,曰配君子。载色载笑,若佐之史。
敬而能和,穆如清风。修身准此,维以令终。
生耽对簿与闲游,(伯夔为海国人讼湘矿有连时时沪公堂传讯)摇兀车箱驾海舟。
排雁峰峦收暝色,楼鸦榆柳带残秋。
袖携诗句清而远,坐接谈谐去又留。
箕斗插椽浮茗气,还裁寸恨如灯不。
今年叶底已藏花,来岁还抽后岁芽。
代谢乘除无了日,须将定力看浮华。
夫子青云士,声名孰与齐。
心经时事老,颜向俗人低。
气象必冲斗,风雷犹蛰泥。
行看万里志,聊尔谢群鸡。
道左穹窿一洞天,丈寻钟乳不知年。却愁混沌朝朝凿,肯赦灵岩为散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