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识高眠处,沧波是切邻。
已知难即鹿,惟有独潜鳞。
草长过荷叶,藤深失树身。
闲思昔微子,犹自得称仁。
猜你喜欢
岩岩徐孺子,玉润早流光。明镜有馀鉴,生刍空白芳。
南州怜宅在,东汉恨人亡。今代无高上,风流尔独长。
孺子遗踪何处寻,进贤门外树森森。登堂展拜情维系,过墓倾心敬自深。
剩有黄鹂鸣院落,还来云影覆山阴。章江积雨增愁思,此日新晴爽客襟。
吾爱徐聘君,沈冥乃人豪。
诸贤搆党祸,皎皎云鸿毛。
璋生读何书,身隐名难逃。
故宅照湖水,荒坟翳城蒿。
焉知此山中,突兀书堂高。
不入东都党锢群,自于南亩卧閒云。可怜一束生刍奠,不负交情只有君。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生刍: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一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凡读过王勃《滕王阁序》的人,都会懂得“徐稚下陈蕃之榻”的典故。祠堂是曾巩修建的,黄庭坚通过凭吊徐稚,抒发高士不得重用的寂寞情怀。这首诗受杜甫《蜀相》的影响颇深,但缺乏杜诗的灵气。
这首诗的首联即取“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意境,只是上下句顺序颠倒,增添一个“生刍”的典故。有人称赞黄庭坚这样学杜诗是“变其面貌”,恐怕这样一变就成了东施效颦,而杜诗读起来要顺畅得多。倒是颔联满有趣味,不用考证典故就能理解。藤萝攀树,自鸣得意,居然天也可遮,日也能蔽。不知当年蔡京之流读后,可“怒发冲冠”否。而苏轼诵之,定拍案惊奇也。下句中“何心”问得好,冷落的祠堂,超凡脱俗的高士,谁也没有心思来祭奠他。确实耐人寻味。
用韩愈《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来解说颈联,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屈原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都是唱不完的中国人才悲歌。
尾联上句议论,其意甚明。值得回味的是下句:潮涨潮落,这是自然规律;兴亡盛衰,这是社会规律。“才如(韩)信(彭)越尤菹醢,安用思他猛士为?”这一“旧痕”任何一个朝代都会见到。委婉曲折的语言中,蕴含着诗人深刻的讽刺意味,而以景结之,的确妙绝。
今晓安坟意,梅仙旧廨傍。
醢成龙不至,罗设凤高翔。
党锢人俱烬,先生骨尚香。
小诗拈未出,何以侑椒浆。
高士亭今废,遗基俯碧流。声名著东汉,人物重南州。
友致生刍奠,宾延下榻留。平生惟食力,禄仕岂曾谋。
卓荦南州士,匡山卧云石。刑馀窃汉柄,隽彦遭戮斥。
矫矫飞鸿姿,躬耕甘食力。束刍吊黄生,下榻走陈直。
身洁道逾尊,时危志不慑。缅然怀斯人,考槃嗣徽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