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老复谁在,此邦嗟至今。
文章千古事,忠孝一生心。
客散门庭寂,尘留几杖深。
莆人颂遗爱,南望泪横襟。
猜你喜欢
末学知归{寓禺换禹},先生有典刑。
家贫甘半菽,身后只群经。
尊俎言犹在,琼瑰梦已灵。
林宗负全节,无愧冢中铭。
山形何磅礴,具此一卷小。芥子纳须弥,其义真可了。
驱车出城西,井里太萧索。寥寥几家村,俛仰但四壁。
鸡犬声不闻,日晏未炊食。釜甑几生尘,相视无颜色。
烈日更流金,大风走沙石。岂无百亩宽,其奈千里赤。
壮者行四方,老者守廛陌。孤妇抱儿号,将为沟中瘠。
我行一见之,涕下忽沾臆。何以待徵求,无用苦相迫。
空山半弓室,长夜一编书。严风吹北牖,飞雪被前除。
幽灯素光射,清诵寒声俱。游心百世上,努力十年馀。
白日销兵气,青山无废兴。风雷归禹穴,星月出严陵。
峭壁遥悬水,长松半挂藤。休粮山自好,定力服高僧。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líng)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参考资料:
1、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作者邮箱:930331075@qq.com
引:采摘。信:任凭。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今日汧阳发,知当宿凤翔。中秋亦何幸,同子浥清光。
巘外来旌节,云间下凤凰。白头疏旷久,徙倚望原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