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学粗豪去索尝,独醒岂易敌愁肠。白衣终到东篱下,自是渊明等得忙。
猜你喜欢
夜战桑乾(gān)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桑乾河北边一场夜战,秦地士兵一半未能归营。
早晨后方送来一位士兵的家信,告诉他寒衣已经寄来。
参考资料:
1、张晓蕾.唐诗精粹.成都市: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年:155页.
2、谢真元.一生必读唐诗三百首鉴赏汉英对照.北京市: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年:503-504页.
桑乾北:桑乾河北岸。桑乾河,永定河的上游,发源于山西,流经华北平原。秦兵:唐都在关中,是秦朝旧地,所以称唐军为“秦兵”。半不归:一半回不来,指战死。
乡信:家乡来信。犹自:仍然。寒衣:御寒的衣服。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前两句仅用十个字描写了发生在桑乾河北的夜战。这次夜战的结果,使得半数左右的战士再没有回来。这种情形是战争年代很普通、也很真实的悲剧。此诗仅用纯客观的叙事,真实地反映一场战争。表面看来,作者对此战争未附以感情色彩,但从他描写战争造成的惨重伤亡看,他是十分同情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士,是不赞成这场战争的。另外,诗人说的是桑乾河“北”而非“南”。倘若是在河的南岸作战,那主要是防守;如今却打到了河的北岸,那就是主动方了。主动出击而被打败,其责任在于攻方的决策者、指挥者。这便给与了上层统治者无声的批评。由于作者许浑生活在中唐时代,唐朝已日益走下坡路,边塞诗多染上了时代的感伤情绪。此诗基调是凄婉、哀伤的。唐代诗人写边塞战争,一般习惯于以“汉”代“唐”,但许浑在这里用了“秦”,主要原因是考虑到用“汉”在音律方面犯了“孤平”。从另一方面,将唐王朝比做“暴秦”,或许也折射出对统治者的不满。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这两句运用“以一总万”的手法,在成千上万的牺牲者中挑出某一位战士,写在他牺牲的次日早晨有家信寄来,信中告诉他御寒的衣服已经寄出。上半首简单叙述了一次惨重的边塞战争,下半首说战士的家人来信寄冬衣的事。都不是什么特殊的内容,勾勒得也非常简单平实,但这两个场面紧密地安排在一起却产生了强烈的效果:一夜之隔,顿成阴阳之隔。仅仅差了一个晚上,寄给战士的家信战士再也看不到;信中说缝制的御寒衣服也已寄出,可是再没有人收取它了。此时此刻,阵亡的战士其尸骨抛掷在昨夜的战场,再也不需要寒衣,再也不会感受到亲人的眷念之情了,而家人却仍翘首以待,等待他的回信,等待他报以平安,等待他某一天从战场归来……悲剧效果就这样由于结构安排而产生。犹如电影中的蒙太奇,死亡与等待在同一个时间里交叠,让观者陷入思考,对牺牲者和家属寄予深刻的同情,同时批评残酷的战争。
这首诗诗人不发任何议论,而倾向性却从作者提炼出来的典型事件上自然地流露出来,短小中见深刻。艺术风格显得自然、平淡、质朴。但平淡并不浅露,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又能平中见奇,善作苦语,奇警动人。
四时冬复春,造化一机会。朔风空草木,馀蘖犹病醉。
梅花于其间,居殿复居最。三春在何许,不在粉须外。
我尝玩兹理,若决江河沛。冰壑卧寒松,雪岭立老桧。
见命谓受独,落落一二辈。有此不改节,不与世同嗜。
抱贞开化元,此花而已矣。整刷此精神,寸草亦生气。
嗟嗟迷复者,胶轕随寤寐。萌檗寻斧斤,岂知七日至。
击壤咏天根,巧历不能计。持以印梅花,无语独叹喟。
汉家飞将李将军,三十承恩靖虏氛。马蹀金微横朔气,箭传青海动燕云。
阴风漫捲贤王阵,大雪长躯突厥群。未信封头县鹊印,已颁新使焕龙文。
台枕秋江拂曙凉,先人曾此赋重阳。碧纱掩映还生色,彩笔低回几断肠。
五岭风烟归逸兴,百年身世付清商。屏星没后知音迥,遗草空令讽咏长。
何处难忘酒,长安喜气新。初登高第后,乍作好官人。
省壁明张榜,朝衣稳称身。此时无一醆,争奈帝城春。
何处难忘酒,天涯话旧情。青云俱不达,白发递相惊。
二十年前别,三千里外行。此时无一醆,何以叙平生。
何处难忘酒,朱门羡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
小院回罗绮,深房理管弦。此时无一醆,争过艳阳天。
何处难忘酒,霜庭老病翁。暗声啼蟋蟀,干叶落梧桐。
鬓为愁先白,颜因醉暂红。此时无一醆,何计奈秋风。
何处难忘酒,军功第一高。还乡随露布,半路授旌旄。
玉柱剥葱手,金章烂椹袍。此时无一醆,何以骋雄豪。
何处难忘酒,青门送别多。敛襟收涕泪,簇马听笙歌。
烟树灞陵岸,风尘长乐坡。此时无一醆,争奈去留何。
何处难忘酒,逐臣归故园。赦书逢驿骑,贺客出都门。
半面瘴烟色,满衫乡泪痕。此时无一醆,何物可招魂。
金飙猎猎受降旌,虎帐累累细柳营。坐屈遐荒三百万,何须掠地与屠城。
一夕秋风雁过声,铁衣辛苦向边城。将军不用和戎计,双杵休辞月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