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有山谷,斗南独步忆秦郎。鹦鹉洲前多胜日,古藤阴下夜何长。
猜你喜欢
独持杯杓酹先酒,遗我此物忘百忧。乞灵鲍谢共倾倒,况复隔窗悬玉钩。
龙沙季子在原乐,不肯附书黄耳来。滕王阁上觅佳句,铁柱观头行几回。
菡(hàn)萏(dàn)香连十顷陂(bēi),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guǒ)鸭儿。
菡萏:荷花。陂:水池。这里“十顷陂”即言“十顷池”。
鸭儿:船家所喂养的小鸭。
这首词写出了采莲女子的活泼嬉戏情态。
首写荷花满塘,香闻十里的背景以及采莲女子贪玩而忘了采莲的情景。后二句是一个特写镜头,也是“贪戏”的进一步形象写照,欢笑之声可闻,活泼之状可见。汤显祖评道:“人情中语,体贴工致,不减睹面见之。
反映江南采莲优美风俗的第一首诗,是汉乐府《汉南可采莲》。后来梁武帝制《采莲曲》,梁、陈、隋三代相沿之作不少,但多浮泛轻靡。皇甫松是唐代人,生于江南,他的这组《采莲子》,则是清水出芙蓉,充满健康活泼的生活气息。《采莲子》是唐代教坊曲,七言四句,句尾带有和声。此组歌词,若去掉和声,则无异七言绝句,呈示的是一位少女采莲的情景,这是其第一境界。包括和声在内则不同,展现的是采莲众少女一唱众和的情景,这是其第二境界。此词和声既传,则应欣赏其作为有和声之歌词而不是无和声之绝句的全幅境界。 两词的主角为同一位少女,两词回环映照,实不可分。先看前一首。“菡萏香连十顷破(举棹)。”菡萏即荷花。采莲是采莲蓬,但此时不妨还有迟开的荷花,如此则意境更美,荷花与红裙少女相映成趣。陂是池沼,即荷塘。香连二字,以荷花的清香把回塘十顷连了起来,并把采莲女曲曲引入荷塘深处,这样写法,有空灵之妙。句尾和声“举棹”,与现境相关,分明唱出众少女打桨荡舟的情景。诵之则仿佛一女歌声方余音袅袅,众少女已齐声相和。“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小姑是歌中人,其实不妨就是唱歌的少女,如此则有戏剧性,意味更妙。小姑平时藏深闺,今日入荷塘,林立的荷叶似乎隔开了人世的拘束,清清的水波更荡开了她的心扉。小姑不禁贪玩戏水,流连忘返。“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掉)”。“晚来”承上句“采莲迟”,“弄水”点上句“贪戏”。小姑弄水,大概是赤着双脚打水吧,到了兴头上,采莲船也给浇得水湿淋淋。可是她的娇憨之态还不止于此呢。“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小姑的无拘无束,憨态可掬,活脱脱就在眼前。句尾和声一起,伴随着众少女的一片笑声,那不消悦了。
雨暗水岩春意浓,尚思采采隔珍丛。
睡魔正压眉楞重,珍重南屏信息通。
满山飞白鹤,几处傍青霄。蜃气深盘寺,钟声落应潮。
荒台秦砌古,卧石汉功标。心恋身难住,临风一望遥。
明公家凿凤凰池,弱冠封侯四海推。富贵有期天授早,
关河多难敕来迟。昴星人杰当王佐,黄石仙翁识帝师。
昨日诏书犹漏缺,未言商也最能诗。
东郊迎入紫泥封,此日天仙下九重。三五月明临阚泽,
百千人众看王恭。旗傍绿树遥分影,马蹋浮云不见踪。
借问乘轺何处客,相庭雄幕卷芙蓉。
贪诗如蜜睡如饧,二贶偕来敢不登。锦轴一编夔府稿,雪衾万杆剡溪藤。
朝来诵句能驱疟,夜半眠云称伴僧。只恐痴儿骄踏裂,起来仍唤读书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