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几青眼,五车今白头。
信天投矮屋,觅地起岑楼。
山迥风烟合,江平潦雾收。
谁欤人物计,留取备枚邹。
猜你喜欢
与我迭知已,喜君初得官。
时来宁论晚,身健莫辞难。
访雪牵魂梦,停云寄肺肝。
斯文元气在,努力好加餐。
忽见金汤峙塞垣,丽谯雄冠楚山川。门开下瞰双溪水,壁立新磨万丈砖。
招抚番夷应有术,折冲樽俎正临边。边头卧鼓休戈甲,坐对春风理管弦。
何处难缄口,熙宁政失中。
四方三面战,十室九家空。
见佞眸如水,闻忠耳似聋。
君门深万里,安得此言通。
县令于是袭汉唐,震雷为治制封疆。得人固可恩千室,无状须忧病一方。
愚品昔蒙登仕籍,薄材今幸预朝纲。但欣孤迹辞丘壑,岂有深谋赞庙堂。
万里山川来陇蜀,十分风物类江乡。存心抚俗图归正,顾己临民敢不庄。
莲幕似君诚慷慨,兰言遗我极芬芳。自嗟寸善无裨补,更辱长篇盛播扬。
投李莫嫌迟报赠,解琴终拟效更张。若孤朋照宜身愧,冠弁峨峨佩玉苍。
岸蓼(liǎo)疏红水荇(xìng)青,茨(cí)菰(gū)花白小如萍。
双鬟(huán)短袖惭人见,背立船头自采菱(líng)。
岸边的蓼草淡红水中的荇草青青,慈姑开着白花小小如萍。
她梳着双鬟穿着短袖羞于见人,背着身子立在船头自顾采菱。
参考资料:
1、羊春秋.明诗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12:第108页
2、李梦生.元明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07月第1版:第85页
淮安:县名,在今江苏省,东濒运河。蓼、荇:皆生长在水边的植物。茨菰:即慈姑,秋季开小白花。
双鬟:梳着两个环形发髻的少女。采菱:采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果实有硬壳,有角,称“菱”或“菱角”,可食。
杨士奇的这首诗,是一幅湖上风俗画。
诗歌的前两句选择水乡特有的蓼荇这些植物,白描而绘其色“疏红”“青”“花白”、状其形“小如萍”,寥寥几笔,生动、形象,而又简炼,朴素、自然。水乡的景色美不胜数,但作者却只抓住几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水乡植物点染水乡的气氛,虽然没有精工描绘景物和浑然的风土人情,但以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铺展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宁静悠远的淮安水乡的景色。景幽心亦静,转而由景过渡到了对人物的素描上。
底下两句由景及人,自静而动,为水乡图增添了生气。水上驶来采菱船,船上的采菱女头上梳着两个环形的发髻,身穿短袖的衣衫,背对着诗人在船头采菱。这是诗人见到的实情,但一经摄入了艺术的镜头,便具有了诗情画意。诗人看到船上女子倩倩的背影,突发联想,说姑娘害羞,不好意思让人见到自己的脸,故背转身子,借以掩饰羞涩之态。“惭”字、“自”字,皆从“背”字生发,既刻画出水乡女子惹人羡爱的神态,又很富有情味,把观景的诗人与采菱女这两个不相干之人写成一个欲见而招呼,一个因羞而自避,从而使人物立于纸上。一个“背”字节省了多少笔墨,却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再多的正面描写也无法达到这一效果。诗人选取这一角度来写,实具匠心。
全诗表现水乡的宁静和平,风格也一如水乡之水,闲雅清淡,物我交融,又因选择得当,写来颇见情韵。
瑶琴久芜没。
金镜废不看。
不见空闺里。
纵横愁思端。
缓步遵汀渚。
扬枻泛春澜。
电至烟流绮。
水绿桂涵丹。
凭酒竟未悦。
半景方自叹。
每为忧见及。
杜若讵能宽。
冀采石上草。
得以驻余颜。
赤鲤傥可乘。
云雾不复还。
庐峰漱玉旧传名,今见青原喷雪成。
两处山川肯相下,洗除尘垢一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