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袅袅吹庭树,伤心一叶随风去。叶随风去何所之,似我年年困羁旅。
神蟉纡屈泥中蟠,青云未到谁汝怜。愁来不寐起视夜,斗柄斜指西南天。
猜你喜欢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鹤关音信断,龙门通路长,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这几句意谓:可寒衣虽然准备妥当,这龙门戍地的道路却又很长很长,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边,这寒衣怎么能送到你的手中呢?只好让它搁在那儿独自地散发熏烤的香味了。全诗到这里嘎然收束,那不尽的愁思,那远戍他乡征人的悲苦,只好留给读者去玩味,揣摩了。这里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意有尽而情无限的效果。表面上看是诗人对一对“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的人为分离而寄予无限的同情,实际上是作者对唐统治者发动对外扩张的非正义战争的谴责与抗争。不难看出,作者善于吸取《诗经》、《汉乐府》民歌中的精华,但比之表现的感情更为细腻,更能打动读者的情思。可以想象,作者是和着泪永挥写这首诗的,不过,他把眼泪洒在诗篇之外罢了。
从诗人记事起,唐王朝就无休止的进行武力征伐。据史书记载,公元668年,唐高宗李治兴兵讨伐西突厥,擒沙博罗可汗;公元661年又讨伐百济,灭掉了百济国,并击败了日本的援兵;接着又征高丽,擒高丽王高藏。作者十五岁那年,即上书右相刘祥道,抨击唐王朝的侵略政策。该文中说:“伏见辽阳求靖,大军频进,有识寒心,群黎破胆。……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常卒……飞刍挽粟,竭淮海之费……图得而不图失,知利而不知害,移手足之病,成心腹之疾。”(《上刘右相书》)这种反侵略、反扩张的思想在当时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作为诗人,王勃把这种思想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是理所当然的。可以说《秋夜长》是诗人作品中反映现实最深刻的诗篇之一。把这首诗放在初唐诗坛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中来分析、来评价,不难看出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可以肯定地说:诗人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与盛唐和中唐的现实主义诗篇已相去不远。在那样的时代,作者能写出如此深刻的反映现实社会的佳作,当犹如平地而起的一声惊雷,使得那些仍醉心于宫诗、艳诗的文人为之一震,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值得写上一笔的。
秋风生夜凉,风凉秋夜长。贪看山月白,清露湿衣裳。
静夜不能寐,揽衣步中堂。气候变寥慄,罗幌凄微霜。
崇兰萎素姿,蟋蟀鸣近床。清曲为谁理,况兹秋夜长。
单居易为感,不觉涕沾裳。
严霜倒浸帘栊冷,半壁孤镫寒耿耿。秋老啼残络纬声,月明瘦尽梧桐影。
啼乌有意隔纱窗,窗里愁人泪一双。两两饥儿啼下国,迢迢赪尾滞寒江。
机中锦字休裁怨,且织征衣还寄远。天涯若问此时愁,一江春水犹嫌浅。
秋夜长兮虽欣长而悼速。送晨晖于西岭。迎夕景于东谷。
夜既分而气高。风入林而伤绿。燕翩翩以辞宇。雁邕邕而南属。
秋夜长,不成寐,床前月光白如纸。歌窈窕,怀清泠,夜中怪底荒鸡鸣。
倒裳起舞感慨作,乾坤无处无戈兵。空山孤鹤更清唳,忧怀欲写茫无际。
坐看黄叶坠我前,零露漙漙下庭砌。明星烂烂银汉横,铜壶滴滴刻漏长。
事殊兴极听转悄,夜如何其渠未央。秋夜长,长如此,年来谁识征夫苦。
忍抛儿女戍边城,妇事姑嫜应门户。嗟尔群栖乌,绕树徒惊飞。
岂知孤凤凰,集彼朝阳枝。可以舞箫韶,衔瑞图。一四海,混八区。
凤兮凤兮览德辉,凤兮凤兮览德辉。
月明星稀河汉凉,高秋蟋蟀鸣洞房。愁人不寐独彷徨,披衣徐步出东厢。
白露如玉兰委芳,感激涕泪纷纵横。为君含思思断肠,念君迢遥异他乡。
欲往从之河无梁,夜长悠悠夜未央。援琴弹丝写哀伤,山川万里永相望,我独与尔为参商。
秋夜长,秋月光,月色照见罗衣裳。美人盈盈立秋霜,琼楼玉宇遥相望。
明河迢迢鹊无梁,天高海阔思茫茫。思茫茫,秋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