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黄天开霁,夜黑雨复作。天公亦侮人,稔岁变凶恶。
湿薪炊午庖,生稻炒晨镬。十日九阴雨,何处散吾脚。
况味固不佳,光景亦萧索。孰云岁功成,尚乃滞耕穫。
倩谁开扶桑?四海一照烁。
猜你喜欢
寒食未明至湖上。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
城头月落尚啼乌。朱舰红船早满湖。鼓吹未容迎五马,水云先已漾双凫(fú)。
映山黄帽螭(chī)头舫(fǎng),夹岸青烟鹊尾炉。老病逢春只思睡,独求僧榻寄须臾(yú)。
寒食节到西湖时天还没亮,太守还没有来,两县令先来了。
天色未明,乌鸦尚在啼鸣,官船早已满湖都是。礼仪乐队尚未列好队伍迎接太守,远处水面就迅速驶来了两县令的船只。
青山倒映在湖中,用篙撑船的年轻人驾驶着龙船,岸上青烟缭绕,那是从有柄的香炉里升腾起来的。难得遇见如此晴朗的春日,而年老多病的我只想真正地睡一觉。但愿能有一个僧榻,让我好好地睡一会。
参考资料:
1、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历代名家词新释辑评丛书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124-126
2、苏轼著,韩格平选注.苏轼词选注.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0月:5
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古代寒食节时禁火,吃冷食。太守:宋代对知府、知州的别称。此处指当时杭州知州陈襄。两县令:指钱塘令周邠(bīn)和仁和令徐畴。
朱舰红船:指各级文武官员的船只。宋代官船涂以朱红色。“朱舰”一本做“乌榜”。鼓吹:汉以来古乐名。这里泛指当时演奏的乐曲。五马:太守的代称。水云:远处水面。滚:泛舟。双凫:此处指二县令。
黄帽:指用篙(gāo)撑船的年轻人。螭头舫:泛指龙船。螭,古代传说中一种动物,蛟龙之属。须臾:片刻。
该词是一首纪游即景之作。词前有小序,序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及有关人物。上片写天色未明时的景物,并暗示“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开头“城头月落尚啼乌”一句,借用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象(也是实写),写出了黎明前的特征性景物。暗点题目中“未明”二字,而且景中有事,由自己从杭州城内出发写起,也暗示了西湖的方位(“月落”在西方),下句写到西湖便不觉突兀。接着写来到西湖边一眼瞥见的景物:“朱舰红船早满湖。”意思是大大小小的游船早已满湖都是。正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可见西湖上游人游兴之浓,也为下文写“两县令先在”伏下一笔。“尚”、“早”二字前后呼应,体现了两句所描述的景物在时间上的联系。三、四句就同游伴侣着笔,意思是说还未安排用乐曲来迎接太守,而水天一色的湖面先已荡漾起两位县令的游船。两句一虚一实,暗点题目“太守未来,两县令先在”。“双凫”既是用典,也是比喻,用来指游兴极高的两位县令,显然也带有调侃的意味。
下片承上二、四句,再写湖上、岸边景物,并略表厌倦之意。“映山黄帽螭头舫,夹岸青烟鹊尾炉。”两句展现了西湖湖上、岸边有特色的画面。这既是西湖景,又是风俗画,给人以清新感。篇末二句回笔写苏轼自己,与起笔相照应,表达了某种厌倦的情绪和澄淡的情怀。
全词展示了寒食节清晨众官迎接太守到来的一段场景特写。其中,苏轼的傲散与两县令的恭谨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苏轼厌倦官场应酬,蔑视俗吏的内心情怀。
蔬圃依山脚,渔扉并水涯。
卧枝开野菊,残枿出秋茶。
病骨知天色,羁怀感物华。
余年有几许?且灌邵平瓜。
江山曾为远人留,记忆中朝意亦优。策足久多行路叹,量才初试过都游。
宦情似奕今于昨,时序如流春复秋。同调知君能念我,客星长望碧云头。
倚栏王谢斜阳,好官旷代还追惜。如碑万口,今之循吏,去思何极。
丹荔黄蕉,此时筵几,士林沾臆。念江山文藻,凭谁振起,知仍展,浦江席。
容易海田过眼,耐低徊、廿年踪迹。沪西闻道,劫余栖寄,■然双屐。
鸳水颓流,凤台衰草,昔游休忆。倘重来梦里,醉歌无恙,旧云根石。
江雾仍为雨,山花故作容。秋风馀鼠雀,寒水落鱼龙。
慷慨心犹壮,羁栖力巳慵。白云华盖表,怅望最高峰。
篷背有霜篷底眠,梦中犹念草鞋钱。
强炊五斗官仓米,也趁千艘落水船。
居士秃巾撩楚雁,僧伽孤塔供淮天。
盱眙城在石色古,浪打至今端可怜。
一作刀笔吏,通身埋故纸。鞭笞惨容颜,簿领枯心髓。
奔走疲马牛,跪拜羞奴婢。复衣炎日中,赤面霜风里。
心若捕鼠猫,身似近膻蚁。举眼尽无欢,垂头私自鄙。
南山一顷豆,可以没馀齿。千钟曲与糟,百城经若史。
结庐甑箪峰,系艇车台水。至理本无非,从心即为是。
岂不爱热官,思之烂熟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