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昨方卧疴,妻子呼避兵。扶持上轻舟,烽火照夜明。
问兵今远近,言围阖闾城。赖有风满帆,送我东南征。
三宿坐不寐,鹤鸣近华亭。晓泊青龙江,芦菔匝地青。
新知适相遇,留我居筱泾。土风颇淳朴,地僻鸡犬宁。
吾病日以瘳,客来能送迎。老瘦心自怜,或谓诗骨清。
比邻两三家,情亲若平生。园蔬日持送,酒壶时共倾。
对酒不能乐,艰虞未忘情。怀哉数君子,雨打水上萍。
飘零各何许?吾将寻旧盟。卖刀买黄犊,子孙共春耕。
奈何西枝西,炮石犹雷鸣。
猜你喜欢
不见故人书,故人情转疏。相看一别后,今已十年馀。
水国寒云渺,山窗夜月虚。可堪秋欲半,落叶遍庭除。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yáng)低面,含羞半敛(liǎn)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今天是四月十七,去年这个日子,正是与你离别的时候。忍住泪水假装着低下脸,含羞皱着眉头。
自别后我魂销肠断,如今只能在梦里与你相见。我的相思之情,除了天边的月亮,又有谁知道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佯低面:假装着低下脸。敛眉:皱眉头。敛:蹙。
这首词在《草堂诗余别集》中题作《闺情》,写女子追忆与情人的相别以及别后相思,抒发了闺中少女的相思之情。词句质朴率真,哀惋动人,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篇。上片忆与郎君相别。“四月十七,正式去年今日。”连用记载日期的二句,在整个词史上少见。似乎是脱口而出,有似乎是沉醉之中的惊呼。“正是”二字用得传神,表现出记忆之深,让人如闻其声。“别君时”非常直接地点明让这个少女如此痴迷的原因。原来是与郎君分别了,痴迷、沉醉于苦苦的相思忘了时间的飞逝,忘了四季的轮回,忘了身在何处。好像是在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别离已一年,相思也一年了。然而,这一年似快又慢,快是指别离太快,相聚太短,慢是蕴涵了无数煎熬,无数牵挂。“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佯”是掩饰,但不是故意做作,是基于感情的真挚。害怕郎君发现脸上的泪水,而牵挂、担心,而假装低头;“含羞”是别时有千言万语却有无从说起,欲说还休,难于启齿。这两句通过白描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送别时女子玲珑剔透的面部表情,细腻真实的心理活动。
下片抒别后眷念。“不知魂已断”,是过片。“魂断”即“魂销”,江淹《别赋》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紧扣上片“别君时”,承上;只好“空有梦相随”,启下,过渡自然,不留痕迹。“不知”故作糊涂,实指知,但比知更深更悲。知是当时,是如今,还是这一年,却又不知。事实上,三者已融于一起,无从分别,也无需分别。君去人不随,也不能随,只好梦相随。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这里的梦是凄苦的,是在无法选择的前提下,不得不选择聊以慰藉的方式,可见相思之深,相思之苦,相思之无奈。“除却天边月,无人知。”“天边月”与首句“四月十七”在时间上相应。“无人知”即是不知,重复上文,加强凄苦。魂销梦断都无法派遣相思之苦,那就只有对月倾诉了,这是古人常用的寄托方式,没有人知道,但明月知道,不仅知,还理解,更会把这一切记住,作为见证。在少女的心目中,月竟成了她在人间的唯一知己,这是十分无奈的选择,更见其孤独,寂寞。况且明月的“知“,本是子虚乌有。寄托相思,相思却更浓,排遣相思,相思却更深。真是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少女受相思折磨,为相思煎熬,楚楚动人,愈发憔悴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为之流泪。
这首词也可以看成是男子的回忆。刘永济先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道:“此二首(包括后一首《女冠子·昨夜夜半》)乃追念其宠姬之词。前首是回忆临别时情事,后首则梦中相见之情事也。明言‘四月十七’者,姬人被夺之日,不能忘也。”
苍虬飞上天,鳞鬣堕深麓。长风吹不起,散作千山绿。
萧瑟风声惨。
苍茫雪貌愁。
鸟寒栖不定。
池凝聚未流。
蒲城桑叶落。
灞岸菊花秋。
愿持河朔饮。
分劝东陵侯。
异国萍逢迹,怜君寄柏林。风光端午日,故旧百年心。
杯泛菖蒲玉,盘堆角黍金。问君何故者,咫尺不相寻。
仇池行馆最清虚,按部由兹得柅车。
对竹祇宜思穴凤,临流不可见渊鱼。
才美风流自一时,因风来寄湛然诗。新朝制度知将近,晚节功名未是迟。
识子固为天下士,微君孰抚我民痍。援毫欲继清新句,笑我却无黄绢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