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晨雾正霏霏,使者分符向合淝。封事尚留青琐闼,蒙恩近出紫宸闱。
江涵晓日明楼艓,风引春云上绣衣。珍重故人千里别,绿尊须尽莫相违。
猜你喜欢
十年前是紫薇郎,伴我书声隔粉墙。今日绣衣持斧去,冲冠毛发半秋霜。
清人在彭,驷(sì)介旁旁。二矛重(chóng)英,河上乎翱(áo)翔。
清人在消,驷(sì)介麃(biāo)麃。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zhóu),驷介陶(táo)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清人:指郑国大臣高克带领的清邑的士兵。清,郑国之邑,一说卫国邑名,在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彭:郑国地名,在黄河边上。驷介:一车驾四匹披甲的马。介:甲。旁旁:同“彭彭”,马强壮有力貌。一说行走、奔跑貌。二矛:酋矛、夷矛,插在车子两边。重英:以朱羽为矛饰,二矛树车上,遥遥相对,重叠相见。重,重叠。英,矛上的缨饰。翱翔:游戏之貌。
消: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镳镳:英勇威武貌。乔:借为“鷮(jiāo)”,长尾野鸡,此指矛上装饰的鷮羽毛。逍遥:闲散无事,驾着战车游逛。
轴:黄河边上的郑国地名。陶陶:和乐貌。一说马疾驰之貌。左旋右抽:御者在车左,执辔御马;勇士在车右,执兵击刺。旋,转车。抽,拔刀。中军:即“军中”。一说指古三军之中军主帅。作好:容好,与“翱翔”“逍遥”一样也是连绵词,指武艺高强。一说做好表面工作,指装样子,不是真要抗拒敌人。
这是一首辛辣的讽刺诗。在此诗作者眼中,高克带领的部队,战马披甲,不可谓不雄壮;战车插矛,不可谓不威武。可是清邑的士兵却不是在为抵御敌人随时可能的入侵而认真备战,却在河上逍遥游逛,耍弄刀枪;身为将帅的高克也闲来无事,只是以练武来消磨时光而已。此诗讽刺的对象是高克,而最终深深斥责的是郑文公的昏庸。
至于为什么说讽刺的矛头最终是对准郑文公,古代有一位论者分析得很有道理:“人君擅一国之名宠,生杀予夺,唯我所制耳。使高克不臣之罪已著,按而诛之可也。情状未明,黜而退之可也。爱惜其才,以礼驭之亦可也。乌可假以兵权,委诸竟上(边境),坐视其离散而莫之恤乎!《春秋》书曰:‘郑弃其师。’其责之深矣!”(朱熹《诗集传》引胡氏语)。总之,在抵御外敌之时,郑文公因讨厌高克反而派他带领清邑士兵去河边驻防的决策是完全错误的。
全诗共三章,写清邑士兵在黄河边上的彭地、消地、轴地驻防时的种种表现。表面上是在称颂他们,说他们的披甲战马如何强壮,奔驰起来又如何威风;战车上装饰着漂亮的矛,是如何的壮盛;军中的武士也好,主帅也好,武艺又是如何高强。而实际上他们却是在河上闲散游逛。每章的最后一句如画龙点睛,用“翱翔”、“逍遥”、“作好”等词来揭出本相,其讽刺的手法是较为含蓄的。从诗的章法上说,三个章节的结构和用词变化都不甚大,只有第三章与前两章不同处较多。作者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以增强诗歌的气势和表现力,从而达到其讽刺的效果。
牡丹家中州,尤者西邑洛。姚黄妃魏紫,馀品皆落寞。
南方瘴疠地,寒暑互参错。浪蕊与浮花,未春先已作。
安能萃和气,孕此木芍药。今朝眼忽开,数朵到书阁。
郁然兰蕙芬,烂若云霞烁。虽非千叶繁,香色亦不恶。
花王苗裔远,气格尚宏廓。群芳类凡禽,累百惭一鹗。
把酒共对之,寄意良匪薄。无辞倒金樽,坐使花空落。
清潭千古照悬崖,崖上飞流动地来。
咫尺语音闻不得,夕阳佳景更徘徊。
红烛当垆夜数钱,驿亭西面绿杨边。
重来烟景浑依旧,只认青帘记昔年。
秋水潋潋滴青雾,城外人家城里树。白埃一道冲红亭,正是马蹄离别处。
荒垣残叶几家村,千厓洗尽月波痕。乡关十路九貂虎,未知托钵向何门。
惊禽一羽分烟去,云路沉沉安可论。
琼林浮翠淡朦膧,遥望珠光隐见中。一夜东风吹不散,晓看浑似碧纱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