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已才名自不群,远公禅学更无伦。曾同寺里看明月,忍向山中哭白云。
法相本空心自悟,去来无碍道长存。谁知一滴曹溪水,洗尽人间万劫尘。
猜你喜欢
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yán)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
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参考资料:
1、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164.
2、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8-69.
涧水:山涧流水。竹西:竹林西畔。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茅檐:茅屋檐。相对,对着山。幽:幽静,幽闲。
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绝、雅丽低回。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有一唱三叹之感。
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翻过一层,变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对这样的改写,前人多有讥刺,认为一鸟不鸣,山自然更幽,用不着多说,所以王安石这么一改,是点金成铁。王安石的诗与王籍的诗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修辞手法。王籍是用反衬。山中鸟雀齐鸣,声音扑耳,是因为山里已没有人,成了鸟的世界,鸟才会如此啼鸣,就像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说,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群鸟乐也”。这样写,寓静于闹,更富有情理韵味,经常被诗家所采用,如杜甫《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诗是直写,从正面渲染静态,显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从诗歌的底蕴来说,王籍的诗更耐读一些。
王安石善于融合前人诗句入诗,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这首诗从这一点上来说,改得似乎太不高明,与他的学养不称。从这一反常来考虑,古人常以鼠雀喻谗佞的人攻击别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对,在诗中也许即以“一鸟不鸣”表示自己退居后再也听不到这些攻讦声因此而很高兴。
落日逍遥向晚凉,芳庭孤坐兴何长。碧虚露下尘寰静,银浦云消仙路茫。
两腋风生飞海峤,一天星动荡沧浪。通宵无寐超人境,祗恐曦明堕旧乡。
塞外无春色,上林柳已黄。枝影侵云暗,叶彩乱星光。
陌头藏戏鸟,楼上掩新妆。攀折思为赠,心期别路长。
湖水西边旧是家,春风绕屋种梅花。传闻故老谈前日,爱教仙人服幼霞。
鹤老离巢松化石,鸾孤照水竹穿沙。只今重到经行处,憔悴萧郎两鬓华。
就约神飞动,青云未易窥。岂无堪并马,只是自吟诗。
物态吾宁薄,山灵尔向知。转应疑夙昔,风雨太行期。
一片虚空亘古今,鳞龙头角竞疏亲。坐亡立脱知多少,铁树花开别是春。
绿塘新水平,红槛小舟轻。解缆随风去,开襟信意行。
浅怜清演漾,深爱绿澄泓。白扑柳飞絮,红浮桃落英。
古文科斗出,新叶剪刀生。树集莺朋友,云行雁弟兄。
飞沈皆适性,酣咏自怡情。花助银杯气,松添玉轸声。
鱼跳何事乐,鸥起复谁惊。莫唱沧浪曲,无尘可濯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