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鹿太公一百韵
赴难趋燕市,潜身向范阳。日斜怀剧孟,风古遘羲皇。
跂德投村坞,涓心拜草堂。道颜函浑噩,高谊薄穹苍。
谅直衷无滓,端凝动有坊。格言森矩矱,朴性爱农桑。
俊杰尊冰鉴,乡氓敬彦方。典刑黄发备,硕望白眉良。
晔煜精神湛,绵延福祉昌。使君当日政,吴国到今扬。
封事传金匮,遗碑匹汜乡。乌衣矜世胄,白帢故乡装。
韵叶芝兰静,门流荇藻香。愉容齐醴酎,正骨贱膏粱。
霈泽中为汇,鸿波衍愈长。赤驹喷汗血,紫燕曳晶光。
介节惊阛阓,英声震庙廊。叩阶争内帑,仗剑出危疆。
齿嚼谋逾厉,髯掀气自昂。矢弧誇饮羽,旌节诩悬狼。
猛志匡中叶,雄心盖大荒。参云鋋棘白,照日旆旌黄。
痛饮喧军倅,欢歌入建章。此心靡敢懈,多事许承襄。
翁本千寻干,坚同百鍊刚。诒书休念父,努力只勤王。
日月销兵气,星云耿夜芒。平生交砥淬,忠孝勉劻勷。
雕鹗无凡鷇,长离又独翔。奇文卑藻缋,宝色炫琳琅。
万国推冠冕,千群惮颉颃。异才辉燀赫,王父憺徜徉。
炽盛追攸始,逡巡谢弗当。莳瓜循别墅,占黍候方塘。
蔼蔼祗如旧,源源方未央。曾孙肩递亚,颖质璧成行。
跨竹宁馨子,擎书窈窕郎。探怀寻枣栗,得饵问餦餭。
倚膝身何软,牵须吻欲张。互嘲频咄咄,逸去更洋洋。
乐趣兹为极,愁端总可忘。健躯兼矍铄,砂碛恣趋跄。
骋马恒辞镫,关弓不避强。竖标真迥俗,作戏亦逢场。
疏奕随清簟,高讴侑巨觥。东游期泰岱,南眺梦苏杭。
卓荦谈名胜,飞扬羡裹粮。繇来垂宦橐,一意事田庄。
负雪灵椿勍,临风玉树芳。旁观咸色动,语次却神伤。
自叹衰颓日,常依慈母傍。视阴催食至,抚背讯衣凉。
母子互相察,晨昏习以常。弄孩纷蹀躞,怡老巧相羊。
五世驩焉聚,百龄稳可望。潘舆俄息驾,陶幕掩空房。
境熟疑犹在,悲来悟已亡。含辛收拄杖,抆泪对匡床。
声咽堪酸鼻,余闻更断肠。蒿忧谌罔极,蓂算讵为殇。
怪事凭空降,吾亲罥世殃。触邪师廌角,搆祸起貂珰。
缇骑奔腾出,槛车竭蹶忙。只身羁犴狴,酷暑困桁杨。
大命危于线,严威灼若汤。九天终靳露,六月决飞霜。
生子庸如犬,穷途状似獐。脚疲空踯躅,眦烂只傍徨。
慈训潜相怵,戎心憯莫量。破巢忧殄灭,广柳速逃藏。
草字模糊半,愁肠次第详。南行情怛怛,北望涕浪浪。
儿已寻安宅,爷谁送水浆。无人与我信,有眼总如盲。
魂荡浑难系,形枯迫欲僵。人生徒缩朒,惴死亦羞惶。
长者兴怜悯,高言发慨慷。舆情争忿忿,天道岂茫茫。
共谅身如璧,何愁舌有簧。螫深今且散,氛尽转成祥。
解绊驰騕袅,开笼放凤凰。千年虚射塔,七日莫依墙。
死孝从无济,艰贞刻自将。孙嵩欣寓赵,张禄怯逢穰。
径僻稀行旅,帘开得左厢。拯危情激烈,排患语铿锵。
幕雀人争鄙,池鱼众屡防。丈夫别有异,长笑谓何妨。
架帙纷纷启,园葵款款尝。暂行呼厩马,重到授衾囊。
见我缠凄楚,更端引悦康。铭恩何可报,拊臆不胜怆。
老父娱家巷,先生泛野航。斯言诚获践,小子剧能狂。
浊酒乘新舸,轻帆挂短樯。遍穿薜荔洞,乱舞芰荷裳。
事过惊疑伏,时平志气飏。浩歌摧下里,苦调带秋商。
燕叟英雄槩,吴山艳冶妆。哑然供一笑,跪进介眉觞。
猜你喜欢
偶来松树下,高枕(zhěn)石头眠。
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
我偶尔会来到松树下,头枕石头睡觉。
深山中没有日历,所以到了寒气消失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哪年哪月。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偶:偶然。高枕:两种解释,一作枕着高的枕头解,一作比喻安卧无事解。
历日:指日历,记载岁时节令的书。寒:指寒冷的冬天。
如果说陶渊明身居魏晋,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对现实的不满;那么,唐人向往那据说是恬淡无为的太古时代,则多带浪漫的意味。唐时道教流行,此诗作者大约是其皈依者。据《古今诗话》载,这位隐者的来历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当面打听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却写下这首诗。诗人这里以自己的隐居生活和山中的节气变化,向人们展示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人形象。
首联“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这与其说是“答人”,毋宁说是有点像传神的自题小像。“偶来”,其行踪显得非常自由无羁,不可追蹑。“高枕”,则见其恬淡无忧。“松树”、“石头”,设物布景简朴,却富于深山情趣。
在这“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山中,如同生活在想象中的远古社会,“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陶渊明《桃花源诗》)“寒尽”二字,就含四时成岁之意。而且它还进了一步,虽知“寒尽”岁暮,却又“不知年”。这里当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无历日”演绎而来,意即“不解数甲子”(唐人诗句:“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二层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犹《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诗中人不但在空间上独来独往,在时间上也是无拘无碍的。到这里,“太上隐者”的形象完成了,且有呼之欲出之感。
“五绝无闲字易,有余味难。”(刘熙载《艺概》)此诗字字无虚设,语语古淡,无用力痕迹;其妙处尤在含意丰茸,令人神远。李白《山中答俗人问》写问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觉高逸。此诗则连问答字面俱无,旁若无人,却又是一篇绝妙的“答俗人问”。只不过其回答方式更为活泼无碍,更为得意忘言,令人有“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