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书应不废生涯,艺圃知堪纪岁华。
乌臼远疑枫染叶,荻芦犹待雪飞花。
但凭高阁收诸胜,莫判邻园作两家。
我有行藏君信否,半营五亩半三车。
猜你喜欢
酒馀孤馆梦初回,渐觉茅檐淅淅来。夜半山前风荐雨,晓来崖底涧鸣雷。
剩添岗翠三分色,呈出秧针一寸栽。恰得乌云天外少,莺花无数恼人怀。
敬亭南野阔,家世旧云林。三亩水边宅,半生灯下心。
閒依渭叟钓,醉与楚狂吟。门外无车马,年年草自深。
春泉鸣大壑,皓月吐层岑。岑壑景色佳,慰我远游心。
暗芳足幽气,惊栖多众音。高兴南山曲,长谣横素琴。
失意因休便买山,白云深处寄柴关。
若逢城邑人相问,报道花时也不闲。
进艇吾能远,携尊客许同。青天开万象,白浪失千鸿。
蓂荚细堪数,蘼芜寒几丛。渔歌稍稍起,知在石湖东。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老来处处游行遍,
不似苏州柳最多。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