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穿岩窦折羊肠,处处亭台御墨香。
流水不随人事去,尚余丝竹旧宫商。
猜你喜欢
天下水乐洞,今归四姓家。
台池閒日月,泉石痼烟霞。
谁挈游人榼,还寻奉使楂。
明朝重回首,清梦隔京华。
南山水乐洞,窈窈白云深。
满耳笙歌者,谁能一洗心。
筑园裹寺接山椒,如此经营岂一朝。两洞倚云空锁钥,乱泉激雨想箫韶。
树埋院落关门邃,石罨亭台栈路遥。白发聋僧扶旧额,金莲又长玉渊苗。
入洞畏仰视,峭石高于头。暗步蹑滑径,晴昼忽夜幽。
石空泉愈响,澎湃水四流。我友发狂兴,大笑声不休。
手掬一勺水,为我澄双眸。洞外方畏暑,洞内疑清秋。
垣倾乱草荒,披拂登层丘。石上更有池,天巧非人锼。
贾氏曾构园,盛事遗灵羞。造化本无心,安用区薰莸。
我自出奇幻,人自恣冥搜。
石林求路转聱牙,来访香岩大士家。雨过门前生薤叶,风行陇上落松花。
悬崖滴水鸣金磬,激涧流泉走玉砂。欲适山林去城市,久知寂寞胜纷华。
妾有罗衣裳(shang),秦王在时作。
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zhuó)。
我有一件轻罗质地的衣裳,还是秦王在世的时候制作。
多少次在春风中翩然起舞,秋季到来天凉不能再穿着。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212
罗衣裳: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秦王:唐太宗李世民在唐初封秦王。这里泛指古代君王,非确指。
著:穿。
这首诗很像戏剧的独白。它能使人想象到比诗句本身更多的情景:女主人公大约刚刚翻检过衣箱,发现一件敝旧的罗衣,牵惹起对往事的回忆,不禁黯然神伤,开始了诗中所写的感叹。
第一句中的“罗衣裳”,既暗示了主人公宫女的身份,又寓有她青春岁月的一段经历。封建宫廷的宫女因歌舞博得君王一晌欢心,常获赐衣物。第二句说衣裳是“秦王在时”所作,这意味着“秦王”已故,又可见衣物非新。唐诗中常以“汉宫”泛指宫廷,这里的“秦王”也是泛指帝王。后两句紧承前两句之意作感慨。第三句说罗衣曾伴随过宫女青春时光,几多歌舞;第四句语意陡然一转,说眼前秋凉,罗衣再不能穿,久被冷落。两句对比鲜明,构成唱叹语调。“不堪”二字,语意沉痛。表面看来是叹“衣不如新”,但对于宫中舞女,一件春衣算不了什么,向来是“汗沾粉污不再著,曳土踏泥无惜心”(白居易《缭绫》)。可见这里有许多潜台词的。刘禹锡的《秋扇词》,可以作这两句诗的注脚:“莫道恩情无重来,人间荣谢递相催。当时初入君怀袖,岂念寒炉有死灰!”可见诗中对罗衣的悼惜,句句是宫女的自伤。“春”、“秋”不止指季候,又分明暗示年华的变换。“为舞春风多”包含着宫女对青春岁月的回忆。“秋来不堪著”,则暗示其后来的凄凉。“为”字下得十分巧妙,意谓:正因为有昨日宠召的频繁,久而生厌,才有今朝的冷遇。初看这二者并无因果关系,细味其中却含有“以色事他人,能得几时好”(李白《妾薄命》)之意,“为”字便写出宫女如此遭遇的必然性。
这首诗句句惜衣,而旨在惜人,运用的是比兴手法。衣和人之间是“隐喻”关系。这是此诗的艺术特点。罗衣与人,本是不相同的两种事物,此诗的作者却抓住罗衣“秋来不堪著”,与宫女见弃这种好景不长、朝不保夕的遭遇的类似之处,构成确切的比喻。以物喻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宫女丧失了作人权利这一极不合理的现象,这就触及到问题的本质。
老堕空山里,春残白日长。
庸医司性命,俗子议文章。
烛映一池墨,风飘半篆香。
个中有佳处,袖手看人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