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禄坂高盐亭东,潼江直下如弯弓。
山长水远快望眼,少陵过后名不空。
当时江山意不在,草动怕贼悲途穷。
客行益远心益泰,即今何羡开元中。
猜你喜欢
閒来步月上银潢,天宇无尘夜色凉。双阙高寻佳气耸,三街平衬绿槐长。
沈沈琳馆东西迥,袅袅珠楼左右光。归去不须寻蜀客,莫教知到斗牛傍。
吴山多金堂,我来访仙真。神交若有契,邂逅见主人。
浮云白步障,老松青承尘。从以香严髫,环以琼树春。
仙人坐盘石,杯劝三五巡。果苞武陵秀,木爇占城珍。
几见蓬海沙,不数上古椿。问从何处来,骑鹿来秋旻。
谓是老人瑞,游戏葛水滨。容我野服见,间簉西阁宾。
再拜上祝辞,慇勤寄千谆。一祝等龟鹤,再祝生麒麟。
语罢却复进,罄折问养神。随之上南极,放牧云汉津。
去去㵎中水,悠悠头上巾。岁月如飞弹,不饮生秋尘。
家有紫霞精,一回三千春。注之金荷叶,投彼寒流滨。
寒流清且驶,荷叶何逡巡。列坐藉春草,筹影乱纷缤。
当歌即成曲,逸响动潜鳞。引脰川原外,翠霭千□屯。
理深物有悟,兴极感相因。试同世人饮,谁得此中真。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bēi)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lǒng)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dú)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chù),官家截尔头上角。
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参考资料:
1、郑庆笃.唐诗选名家导读版: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07:232
2、钱仓水.丑牛耕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01:86
牧童词:犹牧童歌。稠:茂盛。
陂:池泽边的坡岸。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鸟落在牛背上啄食之。戏:玩耍。垄头:田埂。
犊:小牛。
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鼓:甩响鞭。
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截:截割。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原因。“绕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围都是庄稼地,禾苗长势正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突出了“远牧牛”这个结果,后文也正是围绕牧牛展开。
“陂中饥鸟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垅头。”牧童把牛赶到了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来是想让牛专心吃草,不用担心它们会糟蹋庄稼,这样他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了。结果,陂中有很多饥饿的水鸟,它们不停地落在牛背上啄食虫虱,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绪。
“人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这说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儿童眼里,这艰苦的劳动里倒也有不少乐趣。正因为牛群走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彼此联络,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牧童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这两句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与生活感。
诗到这里,还只是单纯的叙事写景,除了生活情趣的盎然和儿童的天真娇憨之态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张籍的乐府诗往往会在有限的篇幅中叙写情事,只在篇尾以二句话作结,正符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新乐府诗歌的创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全诗自然清新,构思新颖,以儿童天真的口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达到了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闭户无还往,端居废礼容。
花为贫富焰,燕是旧过从。
持屐对人蜡,绽衣看妇缝。
非同叔夜傲,切莫怪疏慵。
弹指七十年,颜发遽如此。
棒喝夹攻之,碓磨备尝矣。
无数菰蒲问藕花。棹歌轻举酌流霞。随家好,转山斜。也有孤村三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