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山昔飞来,神怪安可测。
万壑鼓风雷,千岩为羽翼。
胡为忽移徒,到此无倾侧。
灵越得奇峰,琅琊失遗迹。
烟云随而至,杉篁古所植。
如何草创时,偶作瞿昙宅。
闻之有苾蒭,岁久苦刓刻。
凿声响深崖,火烬淬层壁。
平为土木基,蔑有苍翠色。
金粟千亿身,窣堵百馀尺。
回廊尽复叠,寸地无间隙。
一聚红尘中,万瓦青烟羃。
成彼有为善,斯可长太息。
我试来寻山,山形俱变易。
方念此崭绝,安得如往昔。
不谓山之足,下落言偃室。
知是骞翥时,于兹堕岩石。
屹尔画疆畔,其谁敢侵蚀。
随宜得形胜,触目见崷崒。
小桂结浓阴,清露有疏滴。
巾履日可赏,琴樽雅成饰。
多谢对幽岑,亦足开烦臆。
若在祇园间,岂更存馀碧。
猜你喜欢
升山游罢到贤沙,松桧阴中一境赊。
自愧簪缨趋仕路,翻怜泉石属僧家。
寻穷越国真仙迹,见尽闽封好物华。
幸接凭熊拥千骑,红旌归去照残霞。
乱山深处款禅扃,十里松阴步障行。翠竹黄花几开发,南星北斗自高明。
楼台日转天边影,钟磬风回地底声。为问闽江船钓客,谢家谁更未知名。
雨过一蝉噪(zào),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qì),白鸟故迟留。
暮霭(ǎi)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雨过后一只蝉在聒噪,松桂飘萧气候已交秋。
青苔长满台阶,白鸟故意迟留。
暮霭已生深树,斜阳渐下小楼。
谁知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吹繁华的扬州。
参考资料:
1、陈光.杜牧诗赏读:线装书局,2007年:19页
2、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杜牧诗文选译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年:48页
蝉噪:指秋蝉鸣叫。飘萧:飘摇萧瑟。
阶砌:台阶。白鸟:指通常为白色羽毛的鸟,如鹤、鹭一类的鸟。故:故意。迟留:徘徊不愿离去。
暮霭:黄昏的云气。
竹西路:指禅智寺前官河北岸的道路。竹西,在扬州甘泉之北。后人在此筑亭,名日竹西亭,或称歌吹亭。歌吹:歌声和音乐声;吹,指吹奏乐器。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从“蝉”和“秋”这两个字来看,其时当为初秋,那时蝉噪本已嘶哑,“一蝉噪”,说明音色的凄咽;在风中摇曳的松枝、桂树也露出了萧瑟秋意。诗人在表现这一耳闻目睹的景象时,用意遣词十分精细。“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秋雨秋风则烘托出禅智寺的冷寂。
接着,诗人又从视觉角度写静。“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台阶长满青苔,则行人罕至;“满”字写出了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地写出了来人稀少,渲染了环境的空寂凄清。寺内白鸟徘徊,不愿离去,则又暗示寺的空寂人稀。青苔、白鸟,似乎是所见之物,信手拈来,呈现孤单冷落之感。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从明暗的变化写静。禅智寺树林茂密,阳光不透,夕阳西下,暮霭顿生。于浓荫暮霭的幽暗中见静。“斜阳下小楼”,从暗中见明来反补一笔,颇得锦上添花之致。透过暮霭深树,看到一抹斜阳的余辉,反映了禅智寺冷而不寒,幽而不暗。然而,这毕竟是“斜阳”,而且是已“下小楼”的斜阳。这种反衬带来的效果却是意外的幽静,格外的冷清,分外的沉寂。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衬哀,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出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
至此,诗人通过不同的角度展示出禅智寺的幽静,似乎文章已经做完。然而,忽又别开生面,把热闹的扬州拉出来作陪衬:“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禅智寺在扬州的东北,静坐寺中,秋风传来远处扬州的歌吹之声,诗人感慨系之:身处如此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却只能在静寂的禅智寺中凄凉度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伤感油然而生,不可遏止,写景中暗含着诗人身世感受、凄凉情怀。
这首诗写扬州禅智寺的静,开头用静中一动衬托,结尾用动中一静突出,一开篇,一煞尾,珠联璧合,相映成趣,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副君垂奖盻,仁慈穆且敦。终朝陪北阁,清夜侍西园。
降贵深知己,宁思食椹恩。未尝辞昼室,谁忍去轘辕。
一阑千叶牡丹花,移在能诗水部家。候吏不来公馆静,未知春色属谁家。
又金棺闭了,全凋孝绰三人。是曾祭徐君,摧藏掩抑,独倍伤神。
禁他五年肠断,已卷葹、不死是前身。到底山丘华屋,生前遗迹陈因。
人琴恸况牙琴。同调话频仍。数茗碗炉香,书签药裹,月夕花晨。
如今济尼重问,怆谢家、林下渺音尘。看取童牙孤露,他年头角嶙峋。
飞瀑奔崖色皎然,飘空上下势相连。
看来不是天河水,尽是兜罗片片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