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九夷倭一尔,海水截界自区宇。地形广长数千里,风俗好佛颇富庶。
土产甚夥并产马,舶来中国通商旅。徐福庙前秦月寒,犹怨旧时嬴政苦。
厥今犬羊贪犹炽,瞠目东望心如虎。驱兵驾海气吞空,势力虽强天弗与。
鬼吹黑潮播海翻,雹大于拳密于雨。七千巨舰百万兵,老龙怒取归水府。
犬羊发怒与天敌,又谋竭力必于取。已刳江南民髓乾,又行并户抽丁语。
凶燄烧眼口竟哑,志士闷闷病如蛊。虽传漳州气燄盛,又闻襄阳已大举。
割据固足稍伸气,律以大义竟何补。纵遇圣明过尧舜,毕竟不是亲父母。
千语万语只一语,还我大宋旧疆土。曾梦苏武开笑口,云牧羝羊今尽乳。
仗节还汉欣欣然,须发尽白心如故。一念精烈无不通,天地为宾我为主。
高悬白眼混沌前,那肯以命落尘土。翻身鼓掌一笑时,万古万古万万古。
猜你喜欢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鸣。
流到前溪无半语,在山做得许多声。
夜宿山寺,夜半听见水声,误为下雨了,待清晨起来出门一看,才发现天空晴朗,原来昨夜的声音并非雨声,而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发出的声音,终夜响个不停。
顺流而行,发现山泉在半山坡流下时叮咚作响,流入山下溪水后,由于水路宽平,就不再像在山里那样因水流曲折而发出冲激的声音。
参考资料:
1、章楚藩等.杨万里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4:105-108
“流到”二句:指前溪水深面阔,不像在山里因曲折而易致冲激作声。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与此诗含意相近。后人因把“在山”、“出山”比喻在野、在朝。
此诗第一句“初疑夜雨忽朝晴”,写诗人夜宿山寺,听到屋外水声,初疑夜雨,待次日早晨起来,才知夜里根本没有下雨。一个“疑”字,暗示诗人当时未尝实地观察,“夜雨”的判断乃是出于推测,这就为以下“忽朝晴”三字留下余地,显得极有分寸。
“夜雨”的错觉来自第二句:“乃是山泉终夜鸣。”原来扰了诗人一夜清梦的原来是急湍而下的山泉。山泉下泻,冲击山石,终夜响个不停。在睡意朦胧中产生某种错觉,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此句是符合生活逻辑的。
第三句紧承上句,进而写出山之后的山泉在山中“终夜鸣”,那是因为水道弯曲不平,故而潺潺作响。这一句说山泉“流到前溪无半语”,那是因为河床变得宽阔平坦,故而静寂无声。可见由于所处环境的改变,同一种事物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末句“在山做得许多声”,是诗人针对上述事实所发的议论。冷冷一语,讽刺辛辣有力,有如画龙点睛,全诗的主旨在这句议论中被明白地点了出来。从字面上看,诗人讥讽的对象是山泉,其实弦外有音,别有深意。它讽刺了那些在做官前指点江山,高谈阔论,慷慨激扬,忧国忧民,但是一但掌握了权力,有了一定地位,就和其他昏官一样尸位素餐、了无建树了。此诗说明很多官员一但成了利益既得者,就把自己的抱负和群众利益抛于脑后了。
此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第一,它采用了传统的“比”的手法,借事寓意,以物比人,构思十分巧妙。第二,叙述与议论有机结合,使议论立足于具体事件的基础上。第三,语言平易浅近,笔调幽默轻快。
百尺寒崖一径分,樊罗步步陟云云。
江山好景吟新句,猿鹤欢声识旧群。
壁为韪诗尘不染,池因供砚水独薰。
旁人莫讶登科久,二十年前此论文。
偪仄风尘际,分携岁月赊。向来闻避地,胜处偶为家。
对客谈锋锐,忧时酒量加。中觞莫辞醉,回首又天涯。
梦里冠裳付劫灰,衲衣趺坐冷云堆。悬崖有鸟衔花下,隔水何人问字来。
断碣远搜箕子墓,破鞋羞蹋李陵台。相寻不为乡情重,白拂交横笑口开。
堤边杨柳拂征骖,堤外湖光皎镜涵。无数打鱼人放桨,绿蓑烟雨似江南。
华溪仄。春风也是人间客。人间客。飘零南北,几时休息。不如学个商山伯。石楼云殿销尘迹。销尘迹。丹丘闲看,老松千尺。
烟草渺无际,卢龙秋色来。昔人谁舞剑,有客此登台。
楚塞思千里,边风酒一杯。悲嘶馀老马,落日自低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