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亹亹定何如,自信祥金先有模。曾见唐生谈跃马,岂知阮籍哭穷途。
倦游笑我衰髯白,弄笔怜君醉袖乌。便欲移书与欧九,略分馀论为嘘枯。
猜你喜欢
又名:宣州清溪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zhū)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píng)风里。
向晚猩(xīng)猩啼,空悲远游子。
清溪的水能使我心境清澈,它的水色不同于其它江水。
借问那以清闻名的新安江,那哪里能像这样清澈见底?
人仿佛行走在一面明镜中,鸟好像轻飞在一扇屏风里。
快到傍晚时猩猩开始哀啼,徒然让悲伤感染远方游子。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83
清溪:河流名。在安徽境内,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诸:众多,许多。
新安江:河流名。发源于安徽,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
度:这里是飞过的意思。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向晚:临近晚上的时候。游子:久居他乡的人。作者自指。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亭榭倚危岑,登临惬赏心。山疑浮海市,人似到云林。
花气扑帘入,歌声杂鸟吟。相看春意足,底用出郊寻。
野墅在东山,经过感畴昔。
纵横醉时墨,犹在池上石。
林气飒以凉,山容淡将夕。
缅怀携手人,念念不能释。
一发江山,何人占断,归去来处。比向潇湘,谁教我、掉首向秦而去。
杏花春雨,绿杨城郭,同不是、乡关路。怎蓬莱、回车指点,谪居独得家住。
江潭自古。容行吟骚客,写怨朝朝暮暮。谁识年来,不生兰芷,润色牢愁句。
小山丛桂,不来招隐,便合招魂共语。相望久,芙蓉浦上,尚盈坠露。
遥峰苍苍松桧色,涧水无声晚烟白。围棋不见商山翁,伐木那逢会稽客。
行人遥指烂柯山,洞里群仙白书閒。石床对奕岂知久,樵子旁观殊未还。
执柯却坐莓苔石,胜负眼前誇得失。石烂松枯不计年,云子琼浆堪度日。
斧柯已烂下山迟,城郭虽存故旧非。处处桃花无路入,双双白鹤背人飞。
仙游寂寞秋山里,图画千年尚如此。社稷山河几局新,地老天荒遗数子。
君看沧海变桑田,一木不支何足怜。
转午闻鸡日正长,小亭方丈纳空光。
绿阴一雨浓如黛,何处风来百种香?
雨过月在窗,竹影如扫墨。起来秋满庭,露气清可啜。
列宿木末明,流泉草间咽。何处一声钟,悠悠度林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