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处士好书画
今乃掉尾而斗,谬(miù)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chù)入两股间。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通过引用手法来加以说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正如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
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也就是5个字:实践出真知。
译文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隐士,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牛一幅,他特别喜爱,用锦囊盛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注释
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
宝:这里是动词,珍藏。
囊:袋子,此处指画套。用彩锦做装画的袋子,用玉石做卷画的轴子。
曝:晾、晒。
搐:抽搐,收缩。
掉:摇着尾巴。掉,摆动,摇动。
然:认为⋯⋯是对的。
所宝:所珍藏的画
戴嵩:唐代画家
锦襄玉轴:以玉为轴,用锦囊盛起来
拊掌:拍手
翘起尾巴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掌见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从杜处士角度的收获:要谦虚,乐于接受正确意见;
从戴嵩角度的收获:做任何事都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从牧童角度的收获:要注意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文章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通过引用手法来加以说明本文的中心思想。做任何事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正如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
画牛必须懂得牛的习性;做其他事也应该先了解各种实际的情况。即使是名家的创作,也应该以真实的事理为依据。文章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也就是5个字:实践出真知。
猜你喜欢
扁鹊(què)见蔡桓公,立有间(jiān),扁鹊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hào)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xuán)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进见蔡桓公,(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扁鹊说:“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不医治恐怕会加重。”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说:“医生喜欢/习惯给没病的人治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在肌肉里,不及时医治将会更加严重。”蔡桓公不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又不高兴。
参考资料:
1、湖北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02-204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
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姓秦,名越人,鄚(mò)(今河北任丘)人,他是扁鹊学派的传人,医术高明,所以人们就沿用他师傅的名字来称呼他,以此表达对他的尊敬。蔡桓公:蔡国(今河南上蔡一带)国君,下文称“桓侯”。立:站立。有间:一会儿。疾:古时‘疾’与‘病’的意思有区别。疾,小病、轻病;病,重病。腠理:中医学名词,指人体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恐:恐怕,担心。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这个词的用法比“孤”复杂些。君王自称。春秋战国时,诸侯王称寡人。在文中译为“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生喜欢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好,喜欢。(另解:好,习惯。医生习惯治疗没有发作的疾病来当作自己医术的功效。读法: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医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好,,习惯。治,医治。不病,没有发作的疾病。(自古上工治未病。)以,以之,用以。为,作为。功,功绩,成绩。)肌肤:肌肉。将:要。应:答应,理睬。
这篇故事选自《韩非子·喻老》,题目是后人加的。内容带有劝喻型性。文章以时间为序,以蔡桓公(桓侯)的病情的发展为线索,通过扁鹊“四见”的局势,通过记叙蔡桓公因讳疾忌医最终致死的故事,阐明一个道理:不能盲目相信自己,不能讳疾忌医。同时给人们以启迪:对待自己的缺点、错误,也像对待疾病一样,决不能讳疾忌医,而应当虚心接受批评,防患于未然。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全文叙述生动,条理清晰。刻画的两个人物形象简洁、传神。
以时间为序,写扁鹊与蔡桓公的四次见面,又传神地再现两人见面时不同的神态、语言和性格,突出扁鹊慧眼识病,尽职尽责,敢于直言,机智避祸,和桓公的骄横自负、讳疾忌医。结尾,扁鹊不得不逃亡,暗示了专制君主统治下的残暴。文中深刻揭示了及时医过,防微杜渐的道理,颇能引人深思。
丐(gài)不如其乡里,明孝宗时,尝行乞于吴。凡丐所得,多不食,每贮(zhù)直之竹筒中。见者以为异,久之,诘(jié)其故,曰:“吾有母在,将以遗之。”有好事者欲窥(kuī)其究,迹之行。行里许,至河旁,竹树掩映,一蔽(bì)舟系柳阴下。舟虽蔽,颇洁,有老媪(ǎo)坐其中。丐坐地,出所贮饮食整理之,奉以登舟。俟(sì)母举杯,乃起唱歌,为儿戏,以娱母。母食尽,然后他求。一日乞道上,无所得,惫甚。有沈孟渊(yuān)者,哀而与之食,丐宁忍饿,终不先母食也。如是者数年,母死,丐不知所终。丐自言沈姓,年可三十。
一个乞丐的生活状况不如他的同乡人。明孝宗年间,这个乞丐曾经在吴地乞讨。每次乞到的食物多数都不吃,把它储存在一个竹筒中。看见的人都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时间长了,就有人问乞丐这是为什么,乞丐说:“我还有老母亲在世,(这些食物)将要送给她。”有好事的人想偷看事情的究竟,于是跟随乞丐。走了几里路到了河边,竹树掩盖映照在一片柳阴下系着一叶小舟,小舟虽然很破旧,但是很干净。有一个老妇人坐在里面。乞丐坐在地上拿出储存的食物整理一下,然后端到船上,等母亲吃的时候,他就唱歌,表演儿戏,使母亲高兴,等母亲吃完了才做别的。有一天乞丐什么也没有乞到,十分疲惫,有一个叫沈孟渊的看他可怜给他食物,但是乞丐宁可饿着也要先给母亲吃,这样过了多少年后,乞丐的母亲去世了,以后也再看不到乞丐了,听说乞丐说自己姓沈,年龄大约三十岁左右。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尝:曾经。诘:责。许:左右。颇:十分。如:比得上。尝:曾经。贮:储藏。吴:古名地,今江苏浙江一带。诘:问。奉:同“俸”。双手相持,表示尊敬。遗:送。哀:为....感到可怜。俟:等到。
武平产猿(yuán),猿毛若金丝,闪闪可观。猿子尤奇,性可驯,然不离母。母黠(xiá),人不可逮。猎人以毒附矢(shǐ),伺母间射之。中母,母度(duó)不能生,洒乳于树,饮子。洒已,气绝。猎人向猿子鞭(biān)母,猿子即悲鸣而下,束手就擒(qín)。每夕必寝皮乃安,甚者辄(zhé)抱皮跳跃而毙。嗟(jiē)夫!猿子且知有母,不爱其身。况人也耶?世之不孝子孙,其于猿子下矣!
武平(今福建境内)这个地方有猿猴生存,猿猴的毛像金丝,闪闪发光可以观赏。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可以驯服,但不离开母亲。母猴很狡猾(也可译为“聪明”),人难以抓住它。猎人在箭头上涂毒,等到母猴不注意时射它。母猴被射中了,母猴猜测自己不能活了,将乳汁洒在树上,让小猴喝。乳汁洒尽后,就断气死亡。猎人向着小猴鞭打他的母亲,小猴悲哀地鸣叫爬下树,束手就擒。每天夜里一定要枕着母亲的皮才能睡觉,更有甚者则抱着母亲的皮跳跃而死。哎!猿猴尚且知道有母亲,不吝惜它们的生命,何况人呢?世上的不孝顺的子孙,连猿猴也不如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若:好像。尤:更加。然:但是。黠:狡猾。以:用。矢:箭,这里指箭头。伺:观察,守候。间:不注意时。中:射中。度:猜度,猜想。饮:让...喝。已:完。绝:断。鞭:用鞭打。束:捆。擒:捉住。辄:总是,就。嗟夫:唉。且:尚且。爱:吝啬。况:何况。
霁(jì)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下了一夜的雨,东方刚破晓,诗人出门,影影绰绰地看到天边有连绵不断的山峦。
忽然他发现有一座山峰向上升,于是在对比之下,知道那不动的山,才是真山。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可观:壮观。
方知:才知道。
从第一句看“时候”,从第二句看“景象”。重视“霁”的理解。①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②把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③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却把景物描摹得生动逼真。
作者以自己由错觉到获得真知的体会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真实。我们想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第一层指明其中的道理,第二层应表明我们的态度。两个要点递进展开。)
诚斋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如《晓行望云山》:'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晓行望云山》,描写的是自己的新鲜感觉,展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yù)且制。
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
作书报鲸(jīng)鲵(ní),勿恃风涛势。
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
万乘慎(shèn)出入,柏人以为识。
白龙改换常服,变化为鱼,被渔翁豫且制服。
白龙上天投诉,天帝说:谁叫你变化为鱼?现在来告状有什么意义?
白龙作书报告鲸鲵,千万别恃风涛之势上岸。
海涛落下,终归泥沙,翻遭蝼蚁小虫嚼噬。
万乘之尊出入宜谨慎,应该以柏人为皇帝行止戒备的典故而提高认识。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白龙”四句:据刘向《说苑》引伍子胥谏吴王语。
“作书”四句:喻人君失去侍卫,即处危境。
“识”,一作“诫”。
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
神宫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
桥东美人天帝子,机杼年年劳玉指。
织成云雾紫绡衣,辛苦无欢容不理。
帝怜独居无与娱,河西嫁得牵牛夫。
自从嫁后废织纴,绿鬓云鬟朝暮梳。
贪欢不归天帝怒,谪归却踏来时路。
但令一岁一相逢,七月七日河边渡。
别多会少知奈何,却忆从前恩爱多。
匆匆离恨说不尽,烛龙已驾随羲和。
河边灵官晓催发,令严不管轻离别。
空将泪作雨滂沱,泪痕有尽愁无歇。
寄言织女若休叹,天地无情会相见。
犹胜嫦娥不嫁人,夜夜孤眠广寒殿。
这首诗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而写成的乐府歌行。南朝梁殷芸《小说》(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七月令》引)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这则神话将牛郎织女的被罚阻隔天河,诿之于织女的嫁后贪欢,懒惰废织,带有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思想遗毒。这首诗虽取材于此,但作者却是讴歌他们的深挚爱情,同情他们被迫分离;结尾又以“夜夜孤眠”不嫁人的嫦娥与之作比,似在暗示天地间较牛郎织女更为不幸的大有人在,足以启发人们深思。
全诗可分四段。开头四句为第一段,点明时令和鹊桥。“人间一叶梧桐飘,蓐收行秋回斗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西方之神“蓐收”开始行司秋令,北斗七星的斗柄已指向西方了。金风飒飒,银汉迢迢,星移斗转,这是多么迷人的夜空。这时“神官召集役灵鹊,直渡天河云作桥”。神宫召集喜鹊,役使它们直渡天河,云集为桥,以渡织女与牛郎相会。这四句诗通过具有时令特征的景物和神话中的鹊桥显示七夕已到,为牛郎织女相会布置了环境,渲染了气氛。
“桥东”以下十二句为第二段,追溯牛郎织女唯七夕一相逢的原因。写了织女婚前、婚后和被谪归河东的全过程,内容与《小说》大致相同。但文辞流美,叙述宛转,富有情韵,远非《小说》可比。特别是增加了“绿鬓云鬟朝暮梳”一句,与充满着旷怨之情的“辛苦无欢容不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她“河西嫁得牵牛夫”,伉俪相得,极为如意的心情。她由“容不理”变为“朝暮梳”,是热爱男耕女织新生活的表现。诗人加上这一句,丰富了织女的形象,突出了她珍惜爱情、追求幸福的性格,使一个“得此良人”,心里甜丝丝、美滋滋的新嫁娘的身影跃然纸上,而那“贪欢”“废织纴”之说,已成了苍白无力的欲加之罪。
“别多”以下八句为第三段,写牛郎织女七夕乍会又离的悲痛。一年三百六十日,他们只有一个晚上能够相会,真是“别多会少”,但这是天帝的命令,无可奈何。如果是个忘情者,倒也罢了,却偏偏想起了从前夫唱妇随的无限恩爱,怎能不痛苦万分。他们匆匆相会,离愁别恨还未说完,可是“烛龙已驾随羲和”。神话传说中的烛龙(在北方无日处,目发巨光,睁眼为昼,闭眼为夜),已随御日车之神羲和拉着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年一度的七夕就这样消逝了。守在河边监视他们的天官严厉执行天帝的命令,不管她们“相见时难别亦难”,天刚亮便无情地催促织女踏上“鹊桥归路”。她心痛似绞,喷涌的泪水,化作了滂沱大雨。但这是无济于事的,因为“泪痕有尽愁无歇”,有尽的泪水又怎能冲洗掉无穷的离愁?这八句诗通过“恩爱多”与“别多会少”、“说不尽”与“烛龙已驾”、难割舍与灵官催发、泪有尽与“愁无歇”的矛盾,把织女内心的痛苦刻划得入木三分,真切感人。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是对织女的劝慰之辞。大意是说,织女你不要悲叹,天地固然无情,但你与牛郎一年一度总会相见一次,比起“夜夜孤眠广寒殿”的嫦娥来不知要好多少倍。天地之大,不仅只有嫦娥永久孤眠独宿,“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元稹《织夫词》);“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施肩吾《古别离》)。人间羡慕织女的怨女真不知凡几,望夫石之多,亦是见证。诗人将嫦娥作为孤凄女子的化身,通过她与织女的对比,深化了主题。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中不仅写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场面,还追叙了织女婚前婚后的有关情节,展示了她心情变化的三个过程:嫁前“辛苦无欢容不理”;嫁后“绿鬓云鬟朝暮梳”;谪归“泪痕有尽愁无歇”。由怨而欢而悲,机声、玉指、愁容、欢态、叹息、眼泪都写到了。诗篇多层次、多侧面地表现她,使一个富有立体感的血肉丰满的少女形象活跃在读者面前。这是这首诗超过同题材的一般诗词的地方,无怪乎《侯鲭录》云:“此歌东坡称之”。
这首诗四句一组,一组一意,通俗流畅,平淡自然,是诗人“满口而发,肆口而成,不待思虑而工,不待雕琢而丽”(《贺方回乐府序》)的创作主张的体现。
霁(jì)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下了一夜的雨,东方刚破晓,诗人出门,影影绰绰地看到天边有连绵不断的山峦。
忽然他发现有一座山峰向上升,于是在对比之下,知道那不动的山,才是真山。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可观:壮观。
方知:才知道。
从第一句看“时候”,从第二句看“景象”。重视“霁”的理解。①善于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把晓行所见静与动的景致写得变幻神奇。②把云误当山峰,写得新颖、活泼,很有情趣。③语言质朴自然,明白如话,却把景物描摹得生动逼真。
作者以自己由错觉到获得真知的体会告诉人们:生活中,常有以假乱真的现象发生,但假象终究不能掩盖真实。我们想要不被假象所迷惑,就应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以明辨真伪。(第一层指明其中的道理,第二层应表明我们的态度。两个要点递进展开。)
诚斋体的突出特点就是善于巧妙地摄取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动态。如《晓行望云山》:'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晓行望云山》,描写的是自己的新鲜感觉,展现的是诗人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