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相绝秦
夏四月戊(wù)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lù)力同心,申之以盟誓(shì),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lù),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bǐ)我惠公用能奉祀(sì)于晋。又不能成大勋(xūn),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jué)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huàn)甲胄,跋(bá)履山川,逾(yú)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yú)、夏、商、周之胤(yìn),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jiāng)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suí)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miè)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肴(xiáo)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tiǎn)灭我费(fèi)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yǔn),是以有淆(xiáo)之师。犹愿赦(shè)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quē)翦(jiǎn)我公室,倾覆我社稷(jì),帅我蝥(máo)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sù)川,俘我王官,翦我羁(jī)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sì)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shù)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dí)难,入我河县,焚我箕(jī)、郜,芟(shān)夷我农功,虔(qián)刘我边垂,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jiǎo)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xiū)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chóu),而我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hào)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榖(gǔ)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nì)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jīn)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夏天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齐国,惠公逃亡秦国。不幸献公去逝,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回晋国执政。但是秦国又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候国,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扰君王的边疆,我们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怀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轻视我们襄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中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有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不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天有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中国的图谋得逞。
穆公和襄公去逝,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又想损害我们公室,颠覆我们国家,率公子雍回国争位,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战。康公还不肯悔改,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宫,夺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战。与东方贵国的联系不通的原因,正是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伸长脖子望著西边说:‘恐怕要关照我们吧!’但君王还是不肯开恩同中国结为盟好,却乘我们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萁、郜两地,抢割毁坏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之战。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逝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又产生了不善之心,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君王赐给我们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要求结盟。他们向著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当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亲近。现在我率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们,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诸侯退走了,请向你的左右执事布置清楚,使他们权衡怎样才对秦国有利。”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晋侯:晋厉公。吕相,晋国大夫,魏骑现依的儿子魏相,因食色在吕,又称吕相。绝;绝交。戮力:合力,并力。申:申明。重:加重,加深。昏姻:婚姻。秦、晋国有联姻关系。天祸:天降灾祸,指骊姬之乱。无禄:没有福禄。这里指不幸。即世;去世。俾:使。用:因为。奉祀;主持祭祀。这里指立为国君。韩之师:韩地的战争,指秦晋韩原之战。厥:其,指秦穆公。用:因而。集:成全。
躬:亲身。擐:穿上。跋履:跋涉。胤:后代。东方诸侯国的国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后代。旧德:过去的恩惠。怒:指侵犯。疆场:边疆。询:指商量。擅及郑盟:擅自与郑人订盟。疾:憎恶,憎恨。致命于秦;与秦国拼命。绥静:安定,安抚。大造:大功。西:指秦国。
不吊:不善。寡:这里的意思是轻视。迭:同“轶”,越过,指侵犯。奸绝:断绝。我好:同我友好。保:同“堡”,城堡。殄灭;灭绝。费:滑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附近。费滑即滑国。散离:拆散。兄弟:指兄弟国家。挠乱;扰乱。同盟:同盟国家,指郑国和滑国。犹愿:还是希望。即楚:亲近楚国。谋我:谋算我晋国。诱:开启。衷:内心。
穆、襄:秦穆公和晋襄公。康、灵:秦康公和晋灵公。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晋文公的外甥,所以说“自出”。阙翦:损害,削弱。蟊贼:本指吃庄稼的害虫,这里指晋国公子雍。悛:悔改。河曲: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东南。涑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俘:劫掠。王官:晋国地名,在今山西闻喜西。羁马: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南。东道:晋国在秦国东边,所以称“东道”。不通:指两国断绝关系。
君:指秦桓公。引:伸长。:脖子。蔗:大概,或许。抚:抚恤。称盟:举行盟会。狄难:指晋国同狄人打仗。河县:晋国临河的县邑。箕:晋国地名,在今山西蒲县东北。郜: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祁县西。芟:割除。夷:伤害。农功:庄稼。虔刘:杀害,屠杀。边垂:边陲,边境。辅氏:晋国地名,在今陕西大荔东。聚:聚众抗敌。伯车:秦桓公之子。寡君:指晋历公。不详:不善。白狄:狄族的一支。及:与。同州:同在古雍州。婚姻;指晋文公在狄娶季隗。吏:指秦国传令的使臣。是用:因此。二三其德;三心二薏,反复无常。昭:明。昊:广大。秦三公:秦国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楚国成王、穆王、庄王。出入:往来。唯利是视:一心图利,唯利是图。不壹:不专一。昵就:亲近。帅以听命:率诸侯来听侯君王的命令。承宁:安定。不佞:不敏,不才。图:考虑。利之:对秦国有利。
照吕相的说法,秦国及其国君秦桓公真的是十恶不赦了,岂止断交,就是亡国灭种都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这就是言辞的力量。他们没有象索绪尔、乔姆期基等人那样发明出一套深奥的语言学理论,没有像福柯那样专心研究话语同权利的关系,也没有像六朝时期的佛典翻译家和文学家那样专门研究过语言问题;但他们是天才的运用言语的人,是天才的演说家和雄辩家。他们凭天赋悟出了言辞,懂得力量说话的艺术和利用言辞的技巧。同时,他们也是天才的心理学家,凭直觉把人心、人性摸了个透。因此,他们悟出锋利,有含蓄深沉;指向明确,又无所不包;温文尔雅,却又处处逼人,把言辞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无法再淋漓尽致了。
他们达到的效果,是在不经意之中自然而然把白的说成黑的,方的说成圆的,错的说成对的,反的说成对的,大的说成小的,小的说成大的,让听者确信不疑,确信说者对了,自己错了,确信真理和道义在说者手中,而不在自己一方。
他们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在此前提下,最妙的是不经意和自然而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等明白过来以后才大呼上当,他们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张力,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以及语言的开放性和遮蔽功能,再加上逻辑上偷梁换柱的手法,制造语言的和思维的种种陷阱,让对手无法摆脱语言的罗网。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说客并非易事。起码的条件是口齿伶俐,巧舌若簧,天资聪颖,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工于心计。还要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广泛的阅历,天文地理、世事人情无所不晓,博古通今。然后要有心得理素质上的优势,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随机应变,在任何情况下都面不改色心不跳,善于控制喜怒哀乐,让它们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且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发起猛攻,夺取心理上的制高点。此外,还要借助权势,以某君主、某实力派人物、某名人为靠山,以此增加话语的含金量和穿透力,尤其是话语的权威性,居高临下地、游刃有余地进行表演。
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古人早把这一套捉摸透了。聪明的君主深懂决战不止在战场,平时用酒肉钱物蓄养各色人才,像孟尝君那样养上一群鸡狗盗之徒,到关键时刻就派上了用场。如今的一些大款们,也可以学学古人的这种远见卓识,有余钱时,收养一些特殊人才,到时候就会受益无穷。不要目光短浅,不要吝惜钱财,不要只盯住眼前一点一滴的得失。胸有鸿鸿鹄之志者,大可以从古人那里学到不少法宝从而使自己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不过,现在似乎是一个不大适合培养说客,或者叫优秀演说家、辩才的时代。人们都很忙,或者忙于发财,忙于出名,忙于做官,忙于出国,或者忙于生计,几乎很少有闲暇来培养这种特殊的艺术才能。再说,现在的人更讲实际,更讲直来直去赤裸裸地交往,都讨厌能说会道的花言巧语,把这种专利拱手送给了街头骗子和“厚黑学”家们,让他们在现代化的繁忙之中转空子大发横财,而上当受骗的人或者不会厚黑,或者不在乎,或者怕麻烦,几乎不会同街头骗子和厚黑专家计较。
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说客们水平固然很高,但他们并非完全没有良心,也并非完全不讲道义。首先,他们绝对忠于自己的主子。既然主子出血养了他们,主子就成了“有奶便是娘”的亲娘,即使肝脑涂地,也不会背叛主子。其次,他们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天赋、技艺、精力,有时甚至是生命,都用在维护他们所属的国家利益之上。绝对不会用来谋取一己的私利。这就体现了很高的觉悟和教养,坑蒙拐骗使用来对付敌人的,而不是用来对付自己人的。对自己人要讲仁、义、礼、智信;对敌人则在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天赋。
两相对比,说客与骗子、厚黑家的本质区别,便以一目了然了。
多读一读纽约时报等等西方主流报纸的文章,感受一下现代记者的语言力量,看一看他们那些支持“藏独”“东突”报道,简直将语言的模糊性运用的炉火纯青。有的时候你明明知道他们就是在撒谎,让你具体指出来却突然发现有百口莫辩的感觉。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那些“党的喉舌”几乎永远只会鹦鹉学舌!
译文
夏天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齐国,惠公逃亡秦国。不幸献公去逝,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回晋国执政。但是秦国又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候国,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扰君王的边疆,我们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怀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轻视我们襄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中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有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不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天有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中国的图谋得逞。
穆公和襄公去逝,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又想损害我们公室,颠覆我们国家,率公子雍回国争位,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战。康公还不肯悔改,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宫,夺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战。与东方贵国的联系不通的原因,正是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伸长脖子望著西边说:‘恐怕要关照我们吧!’但君王还是不肯开恩同中国结为盟好,却乘我们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萁、郜两地,抢割毁坏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之战。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逝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又产生了不善之心,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君王赐给我们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要求结盟。他们向著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当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亲近。现在我率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们,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诸侯退走了,请向你的左右执事布置清楚,使他们权衡怎样才对秦国有利。”
注释
晋侯;晋厉公。吕相,晋国大夫,魏骑现依的儿子魏相,因食色在吕,又称吕相。绝;绝交。
戮力:合力,并力。
申:申明。
重:加重,加深。昏姻:婚姻。秦、晋国有联姻关系。
天祸:天降灾祸,指骊姬之乱。
无禄:没有福禄。这里指不幸。
即世;去世。
俾:使。用:因为。奉祀;主持祭祀。这里指立为国君。
韩之师:韩地的战争,指秦晋韩原之战。
厥:其,指秦穆公。
用:因而。集:成全。
躬:亲身。擐:穿上。
跋履:跋涉。
胤(yin):后代。东方诸侯国的国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后代。
旧德:过去的恩惠。
怒:指侵犯。疆场:边疆。
询:指商量。擅及郑盟:擅自与郑人订盟。
疾:憎恶,憎恨。
致命于秦;与秦国拼命。
绥静:安定,安抚。
大造:大功。西:指秦国。
不吊:不善。
寡:这里的意思是轻视。
迭:同“轶”,越过,指侵犯。
奸绝:断绝。我好:同我友好。
保:同“堡”,城堡。
殄(tian)灭;灭绝。费(bi):滑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附近。费滑即滑国。
散离:拆散。兄弟:指兄弟国家。
挠乱;扰乱。同盟:同盟国家,指郑国和滑国。
犹愿:还是希望。
即楚:亲近楚国。谋我:谋算我晋国。
诱:开启。衷:内心。
穆、襄:秦穆公和晋襄公。
康、灵:秦康公和晋灵公。
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晋文公的外甥,所以说“自出”。
阙翦:损害,削弱。
蟊(mao)贼:本指吃庄稼的害虫,这里指晋国公子雍。
悛(quan):悔改。
河曲: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东南。
涑(Su)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
俘:劫掠。王官:晋国地名,在今山西闻喜西。
羁马: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南。
东道;晋国在秦国东边,所以称“东道”。不通:指两国断绝关系。
君;指秦桓公。
引:伸长。:脖子。
蔗:大概,或许。抚:抚恤。
称盟:举行盟会。
狄难:指晋国同狄人打仗。
河县:晋国临河的县邑。
箕:晋国地名,在今山西蒲县东北。郜(gdo):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祁县西。
芟(shan):割除。夷:伤害。农功:庄稼。
虔刘:杀害,屠杀。边垂:边陲,边境。
辅氏:晋国地名,在今陕西大荔东。聚:聚众抗敌。
伯车:秦桓公之子。
寡君:指晋历公。
不详:不善。
白狄:狄族的一支。及:与。同州:同在古雍州。
婚姻;指晋文公在狄娶季隗。
吏:指秦国传令的使臣。
是用:因此。
二三其德;三心二薏,反复无常。
昭:明。昊:广大。秦三公:秦国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楚国成王、穆王、庄王。
出入:往来。
唯利是视:一心图利,唯利是图。
不壹:不专一。
昵就:亲近。
帅以听命:率诸侯来听侯君王的命令。
承宁:安定。
不佞:不敏,不才。
图:考虑。利之:对秦国有利。
前580年,晋、秦为了讲和,在令狐会盟。晋侯首先到达令狐,秦伯不肯渡过黄河,派史颗在河东与晋侯结盟;晋国的郤犨到河西与秦伯结盟。结果,秦伯回国就背弃了与晋国的和约。前578年,夏四月戊午(四月初五),晋侯派吕相去断绝和秦国的邦交,即有此篇《吕相绝秦》的檄文。
照吕相的说法,秦国及其国君秦桓公真的是十恶不赦了,岂止断交,就是亡国灭种都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这就是言辞的力量。他们没有象索绪尔、乔姆期基等人那样发明出一套深奥的语言学理论,没有像福柯那样专心研究话语同权利的关系,也没有像六朝时期的佛典翻译家和文学家那样专门研究过语言问题;但他们是天才的运用言语的人,是天才的演说家和雄辩家。他们凭天赋悟出了言辞,懂得力量说话的艺术和利用言辞的技巧。同时,他们也是天才的心理学家,凭直觉把人心、人性摸了个透。因此,他们悟出锋利,有含蓄深沉;指向明确,又无所不包;温文尔雅,却又处处逼人,把言辞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无法再淋漓尽致了。
他们达到的效果,是在不经意之中自然而然把白的说成黑的,方的说成圆的,错的说成对的,反的说成对的,大的说成小的,小的说成大的,让听者确信不疑,确信说者对了,自己错了,确信真理和道义在说者手中,而不在自己一方。
他们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在此前提下,最妙的是不经意和自然而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等明白过来以后才大呼上当,他们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张力,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以及语言的开放性和遮蔽功能,再加上逻辑上偷梁换柱的手法,制造语言的和思维的种种陷阱,让对手无法摆脱语言的罗网。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说客并非易事。起码的条件是口齿伶俐,巧舌若簧,天资聪颖,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工于心计。还要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广泛的阅历,天文地理、世事人情无所不晓,博古通今。然后要有心得理素质上的优势,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随机应变,在任何情况下都面不改色心不跳,善于控制喜怒哀乐,让它们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且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发起猛攻,夺取心理上的制高点。此外,还要借助权势,以某君主、某实力派人物、某名人为靠山,以此增加话语的含金量和穿透力,尤其是话语的权威性,居高临下地、游刃有余地进行表演。
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古人早把这一套捉摸透了。聪明的君主深懂决战不止在战场,平时用酒肉钱物蓄养各色人才,像孟尝君那样养上一群鸡狗盗之徒,到关键时刻就派上了用场。如今的一些大款们,也可以学学古人的这种远见卓识,有余钱时,收养一些特殊人才,到时候就会受益无穷。不要目光短浅,不要吝惜钱财,不要只盯住眼前一点一滴的得失。胸有鸿鸿鹄之志者,大可以从古人那里学到不少法宝从而使自己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不过,现在似乎是一个不大适合培养说客,或者叫优秀演说家、辩才的时代。人们都很忙,或者忙于发财,忙于出名,忙于做官,忙于出国,或者忙于生计,几乎很少有闲暇来培养这种特殊的艺术才能。再说,现在的人更讲实际,更讲直来直去赤裸裸地交往,都讨厌能说会道的花言巧语,把这种专利拱手送给了街头骗子和“厚黑学”家们,让他们在现代化的繁忙之中转空子大发横财,而上当受骗的人或者不会厚黑,或者不在乎,或者怕麻烦,几乎不会同街头骗子和厚黑专家计较。
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说客们水平固然很高,但他们并非完全没有良心,也并非完全不讲道义。首先,他们绝对忠于自己的主子。既然主子出血养了他们,主子就成了“有奶便是娘”的亲娘,即使肝脑涂地,也不会背叛主子。其次,他们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天赋、技艺、精力,有时甚至是生命,都用在维护他们所属的国家利益之上。绝对不会用来谋取一己的私利。这就体现了很高的觉悟和教养,坑蒙拐骗使用来对付敌人的,而不是用来对付自己人的。对自己人要讲仁、义、礼、智信;对敌人则在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天赋。
两相对比,说客与骗子、厚黑家的本质区别,便以一目了然了。
多读一读纽约时报等等西方主流报纸的文章,感受一下现代记者的语言力量,看一看他们那些支持“藏独”“东突”报道,简直将语言的模糊性运用的炉火纯青。有的时候你明明知道他们就是在撒谎,让你具体指出来却突然发现有百口莫辩的感觉。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那些“党的喉舌”几乎永远只会鹦鹉学舌!
猜你喜欢
夏四月戊(wù)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lù)力同心,申之以盟誓(shì),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lù),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bǐ)我惠公用能奉祀(sì)于晋。又不能成大勋(xūn),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jué)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huàn)甲胄,跋(bá)履山川,逾(yú)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yú)、夏、商、周之胤(yìn),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jiāng)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suí)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miè)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肴(xiáo)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tiǎn)灭我费(fèi)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yǔn),是以有淆(xiáo)之师。犹愿赦(shè)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quē)翦(jiǎn)我公室,倾覆我社稷(jì),帅我蝥(máo)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sù)川,俘我王官,翦我羁(jī)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sì)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shù)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dí)难,入我河县,焚我箕(jī)、郜,芟(shān)夷我农功,虔(qián)刘我边垂,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jiǎo)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xiū)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chóu),而我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hào)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榖(gǔ)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nì)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jīn)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夏天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齐国,惠公逃亡秦国。不幸献公去逝,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回晋国执政。但是秦国又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候国,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扰君王的边疆,我们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怀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轻视我们襄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中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有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不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天有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中国的图谋得逞。
穆公和襄公去逝,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又想损害我们公室,颠覆我们国家,率公子雍回国争位,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战。康公还不肯悔改,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宫,夺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战。与东方贵国的联系不通的原因,正是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伸长脖子望著西边说:‘恐怕要关照我们吧!’但君王还是不肯开恩同中国结为盟好,却乘我们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萁、郜两地,抢割毁坏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之战。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逝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又产生了不善之心,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君王赐给我们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要求结盟。他们向著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当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亲近。现在我率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们,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诸侯退走了,请向你的左右执事布置清楚,使他们权衡怎样才对秦国有利。”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晋侯:晋厉公。吕相,晋国大夫,魏骑现依的儿子魏相,因食色在吕,又称吕相。绝;绝交。戮力:合力,并力。申:申明。重:加重,加深。昏姻:婚姻。秦、晋国有联姻关系。天祸:天降灾祸,指骊姬之乱。无禄:没有福禄。这里指不幸。即世;去世。俾:使。用:因为。奉祀;主持祭祀。这里指立为国君。韩之师:韩地的战争,指秦晋韩原之战。厥:其,指秦穆公。用:因而。集:成全。
躬:亲身。擐:穿上。跋履:跋涉。胤:后代。东方诸侯国的国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后代。旧德:过去的恩惠。怒:指侵犯。疆场:边疆。询:指商量。擅及郑盟:擅自与郑人订盟。疾:憎恶,憎恨。致命于秦;与秦国拼命。绥静:安定,安抚。大造:大功。西:指秦国。
不吊:不善。寡:这里的意思是轻视。迭:同“轶”,越过,指侵犯。奸绝:断绝。我好:同我友好。保:同“堡”,城堡。殄灭;灭绝。费:滑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附近。费滑即滑国。散离:拆散。兄弟:指兄弟国家。挠乱;扰乱。同盟:同盟国家,指郑国和滑国。犹愿:还是希望。即楚:亲近楚国。谋我:谋算我晋国。诱:开启。衷:内心。
穆、襄:秦穆公和晋襄公。康、灵:秦康公和晋灵公。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晋文公的外甥,所以说“自出”。阙翦:损害,削弱。蟊贼:本指吃庄稼的害虫,这里指晋国公子雍。悛:悔改。河曲: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东南。涑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俘:劫掠。王官:晋国地名,在今山西闻喜西。羁马: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南。东道:晋国在秦国东边,所以称“东道”。不通:指两国断绝关系。
君:指秦桓公。引:伸长。:脖子。蔗:大概,或许。抚:抚恤。称盟:举行盟会。狄难:指晋国同狄人打仗。河县:晋国临河的县邑。箕:晋国地名,在今山西蒲县东北。郜: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祁县西。芟:割除。夷:伤害。农功:庄稼。虔刘:杀害,屠杀。边垂:边陲,边境。辅氏:晋国地名,在今陕西大荔东。聚:聚众抗敌。伯车:秦桓公之子。寡君:指晋历公。不详:不善。白狄:狄族的一支。及:与。同州:同在古雍州。婚姻;指晋文公在狄娶季隗。吏:指秦国传令的使臣。是用:因此。二三其德;三心二薏,反复无常。昭:明。昊:广大。秦三公:秦国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楚国成王、穆王、庄王。出入:往来。唯利是视:一心图利,唯利是图。不壹:不专一。昵就:亲近。帅以听命:率诸侯来听侯君王的命令。承宁:安定。不佞:不敏,不才。图:考虑。利之:对秦国有利。
照吕相的说法,秦国及其国君秦桓公真的是十恶不赦了,岂止断交,就是亡国灭种都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这就是言辞的力量。他们没有象索绪尔、乔姆期基等人那样发明出一套深奥的语言学理论,没有像福柯那样专心研究话语同权利的关系,也没有像六朝时期的佛典翻译家和文学家那样专门研究过语言问题;但他们是天才的运用言语的人,是天才的演说家和雄辩家。他们凭天赋悟出了言辞,懂得力量说话的艺术和利用言辞的技巧。同时,他们也是天才的心理学家,凭直觉把人心、人性摸了个透。因此,他们悟出锋利,有含蓄深沉;指向明确,又无所不包;温文尔雅,却又处处逼人,把言辞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无法再淋漓尽致了。
他们达到的效果,是在不经意之中自然而然把白的说成黑的,方的说成圆的,错的说成对的,反的说成对的,大的说成小的,小的说成大的,让听者确信不疑,确信说者对了,自己错了,确信真理和道义在说者手中,而不在自己一方。
他们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在此前提下,最妙的是不经意和自然而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等明白过来以后才大呼上当,他们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张力,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以及语言的开放性和遮蔽功能,再加上逻辑上偷梁换柱的手法,制造语言的和思维的种种陷阱,让对手无法摆脱语言的罗网。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说客并非易事。起码的条件是口齿伶俐,巧舌若簧,天资聪颖,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工于心计。还要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广泛的阅历,天文地理、世事人情无所不晓,博古通今。然后要有心得理素质上的优势,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随机应变,在任何情况下都面不改色心不跳,善于控制喜怒哀乐,让它们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且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发起猛攻,夺取心理上的制高点。此外,还要借助权势,以某君主、某实力派人物、某名人为靠山,以此增加话语的含金量和穿透力,尤其是话语的权威性,居高临下地、游刃有余地进行表演。
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古人早把这一套捉摸透了。聪明的君主深懂决战不止在战场,平时用酒肉钱物蓄养各色人才,像孟尝君那样养上一群鸡狗盗之徒,到关键时刻就派上了用场。如今的一些大款们,也可以学学古人的这种远见卓识,有余钱时,收养一些特殊人才,到时候就会受益无穷。不要目光短浅,不要吝惜钱财,不要只盯住眼前一点一滴的得失。胸有鸿鸿鹄之志者,大可以从古人那里学到不少法宝从而使自己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不过,现在似乎是一个不大适合培养说客,或者叫优秀演说家、辩才的时代。人们都很忙,或者忙于发财,忙于出名,忙于做官,忙于出国,或者忙于生计,几乎很少有闲暇来培养这种特殊的艺术才能。再说,现在的人更讲实际,更讲直来直去赤裸裸地交往,都讨厌能说会道的花言巧语,把这种专利拱手送给了街头骗子和“厚黑学”家们,让他们在现代化的繁忙之中转空子大发横财,而上当受骗的人或者不会厚黑,或者不在乎,或者怕麻烦,几乎不会同街头骗子和厚黑专家计较。
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说客们水平固然很高,但他们并非完全没有良心,也并非完全不讲道义。首先,他们绝对忠于自己的主子。既然主子出血养了他们,主子就成了“有奶便是娘”的亲娘,即使肝脑涂地,也不会背叛主子。其次,他们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天赋、技艺、精力,有时甚至是生命,都用在维护他们所属的国家利益之上。绝对不会用来谋取一己的私利。这就体现了很高的觉悟和教养,坑蒙拐骗使用来对付敌人的,而不是用来对付自己人的。对自己人要讲仁、义、礼、智信;对敌人则在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天赋。
两相对比,说客与骗子、厚黑家的本质区别,便以一目了然了。
多读一读纽约时报等等西方主流报纸的文章,感受一下现代记者的语言力量,看一看他们那些支持“藏独”“东突”报道,简直将语言的模糊性运用的炉火纯青。有的时候你明明知道他们就是在撒谎,让你具体指出来却突然发现有百口莫辩的感觉。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那些“党的喉舌”几乎永远只会鹦鹉学舌!
夏四月戊(wù)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lù)力同心,申之以盟誓(shì),重之以昏姻。天祸晋国,文公如齐,惠公如秦。无禄(lù),献公即世。穆公不忘旧德,俾(bǐ)我惠公用能奉祀(sì)于晋。又不能成大勋(xūn),而为韩之师。亦悔于厥(jué)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huàn)甲胄,跋(bá)履山川,逾(yú)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yú)、夏、商、周之胤(yìn),而朝诸秦,则亦既报旧德矣。郑人怒君之疆(jiāng)埸,我文公帅诸侯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诸侯疾之,将致命于秦。文公恐惧,绥(suí)静诸侯,秦师克还无害,则是我有大造于西也。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蔑(miè)死我君,寡我襄公,迭我肴(xiáo)地,奸绝我好,伐我保城。殄(tiǎn)灭我费(fèi)滑,散离我兄弟,挠乱我同盟,倾覆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yǔn),是以有淆(xiáo)之师。犹愿赦(shè)罪于穆公,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天诱其衷,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康、灵即位。康公,我之自出,又欲阙(quē)翦(jiǎn)我公室,倾覆我社稷(jì),帅我蝥(máo)贼,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令狐之役。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sù)川,俘我王官,翦我羁(jī)马,我是以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sì)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shù)抚我乎!’君亦不惠称盟,利吾有狄(dí)难,入我河县,焚我箕(jī)、郜,芟(shān)夷我农功,虔(qián)刘我边垂,我是以有辅氏之聚。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jiǎo)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吾与女同好弃恶,复脩(xiū)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之会。君又不祥,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雠(chóu),而我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是用告我。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昊(hào)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不榖(gǔ)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nì)就寡人。寡人帅以听命,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jīn)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其不能以诸侯退矣。敢尽布之执事,俾执事实图利之。”
夏天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同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齐国,惠公逃亡秦国。不幸献公去逝,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能回晋国执政。但是秦国又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我们发生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候国,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扰君王的边疆,我们文公率诸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同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担心秦国受损,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怀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轻视我们襄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中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襄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有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不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天有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中国的图谋得逞。
穆公和襄公去逝,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外甥,却又想损害我们公室,颠覆我们国家,率公子雍回国争位,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战。康公还不肯悔改,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宫,夺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战。与东方贵国的联系不通的原因,正是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伸长脖子望著西边说:‘恐怕要关照我们吧!’但君王还是不肯开恩同中国结为盟好,却乘我们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萁、郜两地,抢割毁坏我们的庄稼,屠杀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之战。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就去逝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又产生了不善之心,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是我们的姻亲。君王赐给我们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要求结盟。他们向著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当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亲近。现在我率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们,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诸侯退走了,请向你的左右执事布置清楚,使他们权衡怎样才对秦国有利。”
译注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晋侯:晋厉公。吕相,晋国大夫,魏骑现依的儿子魏相,因食色在吕,又称吕相。绝;绝交。戮力:合力,并力。申:申明。重:加重,加深。昏姻:婚姻。秦、晋国有联姻关系。天祸:天降灾祸,指骊姬之乱。无禄:没有福禄。这里指不幸。即世;去世。俾:使。用:因为。奉祀;主持祭祀。这里指立为国君。韩之师:韩地的战争,指秦晋韩原之战。厥:其,指秦穆公。用:因而。集:成全。
躬:亲身。擐:穿上。跋履:跋涉。胤:后代。东方诸侯国的国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后代。旧德:过去的恩惠。怒:指侵犯。疆场:边疆。询:指商量。擅及郑盟:擅自与郑人订盟。疾:憎恶,憎恨。致命于秦;与秦国拼命。绥静:安定,安抚。大造:大功。西:指秦国。
不吊:不善。寡:这里的意思是轻视。迭:同“轶”,越过,指侵犯。奸绝:断绝。我好:同我友好。保:同“堡”,城堡。殄灭;灭绝。费:滑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附近。费滑即滑国。散离:拆散。兄弟:指兄弟国家。挠乱;扰乱。同盟:同盟国家,指郑国和滑国。犹愿:还是希望。即楚:亲近楚国。谋我:谋算我晋国。诱:开启。衷:内心。
穆、襄:秦穆公和晋襄公。康、灵:秦康公和晋灵公。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生,是晋文公的外甥,所以说“自出”。阙翦:损害,削弱。蟊贼:本指吃庄稼的害虫,这里指晋国公子雍。悛:悔改。河曲: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东南。涑川:水名,在今山西西南部。俘:劫掠。王官:晋国地名,在今山西闻喜西。羁马: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南。东道:晋国在秦国东边,所以称“东道”。不通:指两国断绝关系。
君:指秦桓公。引:伸长。:脖子。蔗:大概,或许。抚:抚恤。称盟:举行盟会。狄难:指晋国同狄人打仗。河县:晋国临河的县邑。箕:晋国地名,在今山西蒲县东北。郜: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祁县西。芟:割除。夷:伤害。农功:庄稼。虔刘:杀害,屠杀。边垂:边陲,边境。辅氏:晋国地名,在今陕西大荔东。聚:聚众抗敌。伯车:秦桓公之子。寡君:指晋历公。不详:不善。白狄:狄族的一支。及:与。同州:同在古雍州。婚姻;指晋文公在狄娶季隗。吏:指秦国传令的使臣。是用:因此。二三其德;三心二薏,反复无常。昭:明。昊:广大。秦三公:秦国穆公、康公、共公。楚三王:楚国成王、穆王、庄王。出入:往来。唯利是视:一心图利,唯利是图。不壹:不专一。昵就:亲近。帅以听命:率诸侯来听侯君王的命令。承宁:安定。不佞:不敏,不才。图:考虑。利之:对秦国有利。
照吕相的说法,秦国及其国君秦桓公真的是十恶不赦了,岂止断交,就是亡国灭种都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这就是言辞的力量。他们没有象索绪尔、乔姆期基等人那样发明出一套深奥的语言学理论,没有像福柯那样专心研究话语同权利的关系,也没有像六朝时期的佛典翻译家和文学家那样专门研究过语言问题;但他们是天才的运用言语的人,是天才的演说家和雄辩家。他们凭天赋悟出了言辞,懂得力量说话的艺术和利用言辞的技巧。同时,他们也是天才的心理学家,凭直觉把人心、人性摸了个透。因此,他们悟出锋利,有含蓄深沉;指向明确,又无所不包;温文尔雅,却又处处逼人,把言辞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无法再淋漓尽致了。
他们达到的效果,是在不经意之中自然而然把白的说成黑的,方的说成圆的,错的说成对的,反的说成对的,大的说成小的,小的说成大的,让听者确信不疑,确信说者对了,自己错了,确信真理和道义在说者手中,而不在自己一方。
他们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在此前提下,最妙的是不经意和自然而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等明白过来以后才大呼上当,他们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张力,利用了语言的模糊性,以及语言的开放性和遮蔽功能,再加上逻辑上偷梁换柱的手法,制造语言的和思维的种种陷阱,让对手无法摆脱语言的罗网。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说客并非易事。起码的条件是口齿伶俐,巧舌若簧,天资聪颖,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工于心计。还要受过良好的教育,有广泛的阅历,天文地理、世事人情无所不晓,博古通今。然后要有心得理素质上的优势,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随机应变,在任何情况下都面不改色心不跳,善于控制喜怒哀乐,让它们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且善于抓住对手的弱点发起猛攻,夺取心理上的制高点。此外,还要借助权势,以某君主、某实力派人物、某名人为靠山,以此增加话语的含金量和穿透力,尤其是话语的权威性,居高临下地、游刃有余地进行表演。
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古人早把这一套捉摸透了。聪明的君主深懂决战不止在战场,平时用酒肉钱物蓄养各色人才,像孟尝君那样养上一群鸡狗盗之徒,到关键时刻就派上了用场。如今的一些大款们,也可以学学古人的这种远见卓识,有余钱时,收养一些特殊人才,到时候就会受益无穷。不要目光短浅,不要吝惜钱财,不要只盯住眼前一点一滴的得失。胸有鸿鸿鹄之志者,大可以从古人那里学到不少法宝从而使自己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不过,现在似乎是一个不大适合培养说客,或者叫优秀演说家、辩才的时代。人们都很忙,或者忙于发财,忙于出名,忙于做官,忙于出国,或者忙于生计,几乎很少有闲暇来培养这种特殊的艺术才能。再说,现在的人更讲实际,更讲直来直去赤裸裸地交往,都讨厌能说会道的花言巧语,把这种专利拱手送给了街头骗子和“厚黑学”家们,让他们在现代化的繁忙之中转空子大发横财,而上当受骗的人或者不会厚黑,或者不在乎,或者怕麻烦,几乎不会同街头骗子和厚黑专家计较。
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说客们水平固然很高,但他们并非完全没有良心,也并非完全不讲道义。首先,他们绝对忠于自己的主子。既然主子出血养了他们,主子就成了“有奶便是娘”的亲娘,即使肝脑涂地,也不会背叛主子。其次,他们有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天赋、技艺、精力,有时甚至是生命,都用在维护他们所属的国家利益之上。绝对不会用来谋取一己的私利。这就体现了很高的觉悟和教养,坑蒙拐骗使用来对付敌人的,而不是用来对付自己人的。对自己人要讲仁、义、礼、智信;对敌人则在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天赋。
两相对比,说客与骗子、厚黑家的本质区别,便以一目了然了。
多读一读纽约时报等等西方主流报纸的文章,感受一下现代记者的语言力量,看一看他们那些支持“藏独”“东突”报道,简直将语言的模糊性运用的炉火纯青。有的时候你明明知道他们就是在撒谎,让你具体指出来却突然发现有百口莫辩的感觉。相比较而言,我们的那些“党的喉舌”几乎永远只会鹦鹉学舌!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参考资料: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室.九年义务教育标准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165-169.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缘:沿着,顺着。行:前行,走。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夹岸:溪流两岸。杂:别的,其他的。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非常。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复:继续。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欲:想要。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得:发现。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似的。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初:起初,刚开始。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复:又,再。行:行走。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之:这。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衣着:穿着打扮。悉:全,都。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髫:小孩垂下的短发。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于是很惊讶。乃:于是。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具:全都。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要:通“邀”,邀请。(通假字)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邑人:同县的人。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绝:绝处。复:再,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于是。间隔:隔断,隔绝。今:现在。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为:给。具言:详细地说。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叹惋:感叹,惋惜。余:其余,剩余。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停:停留。辞:辞别。去:离开。语:告诉。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及:到达。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诣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即:立即。遣:派遣。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前。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遂:终于。复:再。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士:隐士。也:表判断。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打算。(词类活用)未:没有。果:实现。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终:死亡。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本文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中已隐约透露了消息: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这就缩短了读者与作品的心理距离,把读者从现实世界引入到迷离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使读者从这朦胧飘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心中依旧充满了对它的依恋。文末南阳刘子骥规往不果一笔,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穷之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zhé),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参考资料: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八年级(上)语文版语文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203-204
2、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崔钟雷主编.古文观止.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2.3(2013.7重印):12-13
曹刿: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年)。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伐:攻打。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谋:谋议。间:参与。鄙:鄙陋,目光短浅。乃:于是,就。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遍:一作“徧”,遍及,普遍。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加:虚报夸大。小信未孚:(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狱:(诉讼)案件。察:明察。情:实情。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败绩:军队溃败。驰:驱车追赶。辙:车轮碾出的痕迹。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遂:于是,就。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再:第二次。三:第三次。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伏:埋伏。靡:倒下。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这件事也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bì),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xiè)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fěi)薄,引喻失义,以塞(sè)忠谏(jiàn)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tuí)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f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jǐn)慎(shèn),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lú),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jié)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参考资料:
1、苏教版九下语文书十七课
2、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出:出征。师:军队。先帝:这里指刘备。创:开创,创立。业:统一中原的大业。而:表转折。赏:受赏。刑:受罚。中道:中途。崩殂:死。崩,古代称帝王、皇后之死。殂,死亡。益州疲弊:指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益州,这里指蜀汉。疲弊,人力疲惫,民生凋敝,困苦穷乏。三分:天下分为三个国家(即魏、蜀、吴三国)。此:这。诚:确实,实在。之:结构助词,的。秋:时候。然:但是侍:侍奉。卫:守卫懈:懈怠,放松。于:在。忠:忠诚。内:朝廷上。外:朝廷外,指战场上。士:将士。忘身:奋不顾身。盖:连词。连接上一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追:追念。殊遇:特殊的对待,即优待、厚遇。欲:想要。报:报答。之:代词。于:向,对。诚:实在,确实。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圣:圣明以:来。光:发扬光大。遗德:遗留的美德。恢弘:这里是动词,形作动,意思是发扬扩大。也作“恢宏”。恢:大。弘:大、宽。气:志气。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随便,胡乱,轻率。菲薄:微薄。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引用、比喻。这里是说话的意思。义:适宜,恰当。以:因而。塞;阻塞。忠:忠诚。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这里指进谏。
俱:全,都。宫中:指皇宫中。府中:指朝廷中。体:整体。陟:提升,提拔。罚:惩罚。臧否:善恶,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评论人物的好坏”。臧否:善恶。异同:这里偏重在异。作奸犯科: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作奸:为非作歹。科:科条,法令。及:和。为:做。付:交给。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论:凭定。刑:罚。以:来。昭:彰显,显扬。平:公平。明:严明。理:治。偏私:偏袒私情,不公正。内外异法:宫内和朝廷刑赏之法不同。内外:指宫内和朝廷。异法:刑赏之法不同。法:法制。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郭攸之、费祎是侍中,董允是侍郎。侍中、侍郎,都是官名。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良实:善良诚实,这里形容词做名词,指善良诚实的人。志:志向。虑:思想,心思。忠纯:忠诚纯正。简拔:选拔。简:挑选。拔:选拔。遗:给予。悉以咨之:都拿来问问他们。悉:副词,都,全。咨:询问,征求意见。之:指郭攸之等人。必能裨补阙漏: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裨:弥补,补救。阙,通“缺”,缺点。有所广益:得到更多的好处。广益:很多的益处。益:好处、益处。
性行:性情品德。性行淑均:性情品德善良平正。淑:善。均:公平,平均。晓畅:谙熟,精通。试用:任用。能:能干,有才能。是以:因为这,因此。众:大家。举:推举。督:武职,向宠曾为中部督。营:军营、军队。行阵:指部队。和睦:团结和谐。优劣: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亲:亲近。信:信任。得所:得到恰当的位置。
先汉:西汉。兴隆:兴盛。后汉:东汉。倾颓:衰败。每:常常。桓、灵: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他们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叹息:感叹惋惜。痛恨:感到痛心遗憾。恨:遗憾,不满意。尚书、长史、参军:都是官名。尚书指陈震,长史指张裔,参军指蒋琬。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些都是坚贞可靠,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悉:全、都。贞:坚贞。良:善良可靠。死节:能够以死报国。死:为……而死。隆:兴盛。计日:计算着日子。
布衣:平民百姓。躬:亲自,自身。耕:耕种。躬耕:亲自耕种,实指隐居农村。南阳:东汉郡名。即今河南省南阳市。苟:苟且。全:保全。于:在。求:谋求。闻达:闻名显达。以:认为。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身份低下。鄙,见识短浅。与今义不同。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委屈。顾:拜访,探望。咨:询问。由是:因此。感激:感动奋激。许:答应。驱驰:驱车追赶。这里是奔走效劳的意思。后值倾覆:后来遇到兵败。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大败刘军;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才转危为安。值:遇到。倾覆:指兵败。尔来:那时以来。二十有一年:从刘备访诸葛亮于隆中到此次出师北伐已经二十一年。有:通“又”,跟在数词后面表示约数。
故:所以。寄:托付。以:把。临崩寄臣以大事: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并且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将要。夙夜忧叹:早晚/整天担忧叹息。夙,清晨。忧,忧愁焦虑。夙夜:早晚。泸:水名,即金沙江。不毛:不长草。这里指人烟稀少的地方。毛,庄稼,苗。兵:武器。甲:装备。奖率:激励率领,奖励统帅。奖,鼓励。庶:希望。竭:竭尽。驽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驽,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还:回。于:到。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所以:用来……的。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斟酌:考虑,权衡。损:除去。益:兴办,增加。损益:增减,兴革。斟酌损益:斟情酌理、有所兴办。比喻做事要掌握分寸。(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把讨伐曹魏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托,委托,交给。效,效命的任务。不效则治臣之罪: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效,取得成效。告:告慰,告祭。兴:发扬。德:道德。言:言论。兴德之言:发扬圣德的言论。慢:怠慢,疏忽,指不尽职。彰其咎:揭示他们的过失。彰:表明,显扬。咎:过失,罪。咨诹(zōu)善道:询问(治国的)好道理。诹,询问。察纳:认识采纳。察:明察。雅言:正确的言论,正言,合理的意见。深追:深切追念。先帝遗诏:刘备给后主的遗诏,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诏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遗诏:皇帝在临终时所发的诏令。
当:在……时候。临:面对涕:眼泪。零:落下。不知所言: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这是表示自己可能失言。谦词。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三国时期,曹魏国力最强,孙吴次之,而蜀汉最为弱小。当刘备病卒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县东)时,他留给诸葛亮的是内外交困的局面和一个年幼无知、扶不起来的接班人。在这种危难关头,诸葛亮以丞相府的名义承担了蜀汉的全部实际责任,对内严明法纪,奖励耕战;对外安抚戎羌,东联孙吴,积极准备北伐曹魏。经过几年的努力。蜀国力量有所加强,呈现“国以富饶”“风化肃然”的局面,于是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以图中原。就当时形势分析,且不说蜀魏两国实力悬殊,仅“劳师以袭远”这种策略也是兵家之大忌,但诸葛亮仍坚持铤而走险,(先后六次统兵伐魏)并表现出百折不回的意志,其根本原因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是先主刘备的遗愿。后主刘禅尽管昏庸无志,诸葛亮还要竭忠尽智地辅佐他,尽管刘备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诏,他也不存半点僭越之心,因为后主是先主的遗孤。“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这是读葛亮出师北伐的精神力量,也是他后半生全部活动的精神力量。《出师表》正是在淋漓尽致地解剖了这种精神的实质从而表现出这位社稷之臣的全部品格这一点上,显示了它独特而巨大的感染力。诸葛亮的忠肝义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被视为臣子的大节,普遍受到推崇:而当国家处于危难关头,这种精神更焕发出强大的感召力,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所赞颂的“时穷节乃现”,“鬼神泣壮烈”,一封奏疏能千百年被视为“至文”而流传不朽,主要原因在这里。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尽去《离骚》幽隐诡幻之迹而得其情。”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此文有大量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诸葛亮的提炼,后来都用为成语,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言)”等。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lìn)情去留。环堵(dǔ)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yú)?葛天氏之民欤?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参考资料:
1、李景强.《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
2、人教版八下语文课文《五柳先生传》.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3-2]
3、张永刚等.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与作品选(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01
4、陶渊明著刘继才编.陶渊明诗文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283-287
5、陶渊明著逮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
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哪里人。许,处所。详:知道。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以为,以之为。焉,语气助词。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探究。会意:指对书中的有所体会。会:体会、领会。欣然:高兴的样子。嗜:喜好。亲旧:亲戚朋友。旧,这里指旧交,旧友。如此:像这样,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或:有时。造饮辄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造,往,到。辄,就。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既:已经。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离开。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短褐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个补丁。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箪瓢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盛饭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经常。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黔娄:战国时期齐稷下先生,齐国有名的隐士和著名的道家学,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这。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觞:酒杯。以乐其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感到快乐。以,用来。无怀氏:与下面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这篇文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正文。第二部分是赞语。
正文部分又可分为四小节。第一节自开头至“因以为号焉”,交代“五柳先生”号的由来,开篇点题。“先生不知何许人也”,文章开头第一句,即把这位先生排除在名门望族之外,不仅不知他的出身和籍贯,“亦不详其姓字”,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姓埋名的人。晋代是很讲究门第的,而五柳先生竟与这种风气背道而驰,这就暗示五柳先生是一位隐士。“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就这样随便地取了一个字号。五柳先生不仅隐姓埋名,而且根本就不重视姓字,用庄子的话说,“名者,实之宾也”,本就无关紧要。但他看中五柳树的原因也许五柳先生宅边并无桃李,只有这么几棵柳树,这与后面所写“环堵萧然”是一致的。五柳先生的房屋简陋,生活贫穷,这五柳树带一点清静、淡雅、简朴的色彩。以五柳为号也就显示了五柳先生的性格。
第二节自“闲补少言”至“欣然忘食”,写五柳先生的禀性志趣。接着写五柳先生的生活、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这是五柳先生最突出的地方。闲静少言是五柳先生的外在表现,不慕荣利,才是五柳先生的真实面貌。因为不追求荣利,五柳先生就无须奔忙,不用烦躁,自然也就闲,也就静,用不着喋喋不休。但这种闲静少言,并不等于五柳先生没有志趣。但这一节主要是写其“好读书”而善读书。但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就与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有关。五柳先生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表明了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和那个时代的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三节自“性嗜洒”至“不吝情去留”,写“五柳先生”的饮酒嗜好。作者强调他的嗜洒是出于天性,而非门阀之士的放荡纵酒,自我麻醉。但嗜洒与家贫又是矛盾的,他不慕荣利,不能摆脱贫困,便“不能常得”到酒。这说明他不因嗜酒而失节。至于亲友请他吃酒,他却毫无拘束,一去即饮,一醉方休,又反映了他的坦率与认真,并没有当时所谓名士的虚伪与矫情。饮酒是他在那种时代环境里使自己得到解脱的一种方法。
第四节自“环堵萧然”至“以此自终”,写“五柳先生”的安贫与著文。他虽然居室破漏,衣食不足,但却安然自得。这正是他安贫乐道的表现。而“常著文章自娱”,不入尘网,则是他读书“每有会意”的结果。并且,“忘怀得失”又是他“不慕荣利”的性格使然。这些既与前文相照应,又收束了全篇。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第二部分文章结尾也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的实质就是黔娄之妻的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两句话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这是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和优点。陶渊明正是通过五柳先生“颇示己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文章最后有两句设问的话:“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既表达了他对上古社会淳朴风尚的向往之情,又说明他是一位有着美好现想的隐士。同时也是对世风日卜的黑暗现实的针砭与嘲飒。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shú)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bì)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jiàn)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一作:谤议)
邹忌身长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艳美丽。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最美的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他:“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照着镜子里的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赞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赞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这种情况下,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
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参考资料:
1、语文出版社教材研究中心.语文.八年级.下.北京:语文出版社,2003.1(2013.12重印):164-165.
2、吴楚材,吴调侯选编,崔钟雷主编.古文观止.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2.3(2013.7重印).
邹忌:战国时的齐国人,曾任相国。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齐王:即齐威王,威王。纳谏:接受规劝。纳,接受,接纳修: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战国时一尺约合今天的七寸左右。而形貌昳丽:而,表并列关系。昳丽:光艳美丽。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词作动词活用,意为穿戴,在句中作状语。)窥镜:照镜子。孰:谁,什么。与:和……比。及:比得上旦日:明天。这里指第二天。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若:如。孰视之,孰:通“熟”,仔细。之:代城北徐公。弗如远甚:远不如。弗:不。又:更。寝:躺着。美我者:赞美/认为……美私:动词,偏爱。
诚知:确实知道。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以:认为。于:比。地:土地,疆域。方:方圆。宫妇:宫里的姬妾。左右:身边的近臣。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蔽:形容词用作动词,指受蒙蔽。
善:好。乃:于是,就。面刺:当面指责。面,当面,名词作状语。受上赏:给予,付予。通“授”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讽喻。谤讥,在这里指“指责,议论”,没有贬意。市朝,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使动用法。时时而间进:有时候偶然进谏。间进:偶然有人进谏。间,间或,偶然,有时候。期年:满一年。期,满。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战胜了敌国。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谤讥一作:谤议)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
【句解】第一次“窥镜”自视,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逼真地再现了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比“美”。
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句解】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该是充满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妻子的回答,极赞其美,语态亲昵,饱含偏爱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将此种神态、心理渲染得淋漓尽致。与后文“私我”呼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句解】插笔介绍徐公,说明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为邹忌怕比不上他提供现实依据。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
【句解】邹忌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这句话的语气应带有疑惑,并且急于知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因此,语气是严肃,焦虑,急切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妾回答,少“君美甚”一句,仍用反问语气,表现了妾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心理。与后文“畏我”呼应。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
【句解】邹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仍在怀疑。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句解】客回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语婉转,阿谀奉承。与后文“有求于我”呼应。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句解】“窥镜而自视”,自我感觉“弗如远甚”。可见,由“自信”到“自惭”,心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句解】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邹忌美于徐公,但邹忌并没有飘飘然,而是在会见徐公后,又经过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谬赞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这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精神,终于看清事物的本质。这句话也是下文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讽谏齐王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