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二首
忆昔先皇巡朔(shuò)方,千乘万骑入咸(xián)阳。
阴山骄子汗血马,长驱东胡胡走藏。
邺(yè)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令今上犹拨乱,劳心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
为留猛士守未央,致使岐(qí)雍(yōng)防西羌(qiāng)。
犬戎(róng)直来坐御床,百官跣(xiǎn)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yì)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sù)米白,公私仓廪(lǐn)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chái)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wán)鲁缟(gǎo)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yú)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juàn)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qí)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lù)秩(zhì)。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
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
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
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
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
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
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
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
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
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
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
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
小臣我愚钝无所能,承蒙当初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
希望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恢复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区也会激动涕零的。
参考资料:
1、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17-620.
2、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19-221.
3、张志忠.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265-268.
先皇巡朔方:指唐肃宗在灵武、凤翔时期。
阴山骄子:指回纥。汗血马:大宛国有汗血马。“长驱”句:东胡,指安庆绪。肃宗借兵回纥,收复两京,安庆绪奔河北,保邺郡,所以说胡走藏。
邺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庆绪于邺城,复陷东京洛阳一事。思明被迫投降,反覆无常,乃意料中事,故云不足怪。关中小儿:指李辅国。上,指肃宗。至令:一作“至今”。今上:当今皇上,此指代宗。
叨,忝也,自谦之词。“出兵”句:指代宗当时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
“为留”句:猛士,指郭子仪。宝应元年(762年)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居留长安。未央,汉宫名,在长安。岐雍,唐凤翔关内地,边兵入卫,岐雍一带,兵力单薄,遂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
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此处指吐蕃,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入侵,代宗逃到陕州,长安第二次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跣足:打赤足。写逃跑时的狼狈,鞋子都来不及穿。天王:指唐代宗。
傅介子,西汉时北地人,曾斩楼兰王头,悬之北阙。杜甫意在湔雪国耻,故愿见能有这种人物。尚书郎:作者自谓。《木兰行》:“欲与木兰赏,不用尚书郎。”
开元:唐玄宗年号(718—741年)。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治世之一。小邑:小城。藏:居住。万家室:言户口繁多。
流脂,形容稻米颗粒饱满滑润。仓廪:储藏米谷的仓库。
豺虎:比喻寇盗。路无豺虎:旅途平安,出门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指随时可出行。
齐纨鲁缟:山东一带生产的精美丝织品。车班班: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班班:形容繁密众多,言商贾不绝于道。桑:作动词用,指养蚕织布。不相失:各安其业,各得其所。
圣人:指天子。奏云门:演奏《云门》乐曲。云门,祭祀天地的乐曲。胶漆,比喻友情极深,亲密无问。
百馀年间:指从唐王朝开国(618年)到开元末年(741年),有一百多年。未灾变: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叔孙”句:西汉初年,高祖命叔孙通制定礼乐,萧何制定律令。这是用汉初的盛世比喻开元时代的政治情况。
一绢,一匹绢。直,同“值”。
宗庙:指皇家祖庙。狐兔:指吐蕃。颜之推《古意二首》:“狐兔穴宗庙。”杜诗本此。
不忍问:是因为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耆旧:年高望重的人。乱离:指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小臣:杜甫自谓。鲁钝:粗率,迟钝。记识:记得,记住。禄秩:俸禄。蒙禄秩:指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周宣:周宣王,厉王之子。我皇:指代宗。洒血:极言自己盼望中兴之迫切。江汉:指长江和嘉陵江。也指长江、嘉陵江流经的巴蜀地区。因为嘉陵江上源为西汉水,故亦称汉水。
题目虽说是《忆昔》,其实是讽今之作。第一首回忆的是唐肃宗的信任宦官和惧怕老婆,目的作于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道;第二首回忆的是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第一首上段九句,下段八句。上段九句感伤肃宗之失德。当时肃宗起兵灵武,收复西京长安,率回纥兵讨安庆绪,凡是肃宗认为是有才能的都以任用,便任用了李辅国。但宠幸张良娣,对于政事自然就很少有时间去管了。所以中兴之业,是仍处于停滞阶段的。“后不乐”,状其骄傲放纵。“上为忙”,状其畏缩恐惧。这分明写出了惧内意。王洙曰:“拨乱,内平张后之难。补四方,外能经营河北也。”下段八句感伤代宗不能振起。代宗初为元帅,出兵整肃,到了程元振带兵时,使郭子仪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肃宗再次外逃,一时边境无法安定下来,所以愿能有像傅介子这样的人物,杜甫意在湔雪国耻。“老儒”句,作者自叹不能为国靖乱而尸位素餐。
第二首上段十二句,下段十句。上段十二句追思开元盛世。当时国盛民富,盗乱息止人民安定,政治通和清明,民风淳厚,礼仪等方面也秩序井然,胜于贞观之治。这里便是惜唐明皇疏于政事,所以又极盛转至衰败。下段十句悲痛乱离而思盼兴复。自开元至作此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绢万钱,无复齐纨鲁缟矣。田流血,无复室家仓廪矣。东洛烧焚,西京狐兔,道路尽为豺狼,宫中不奏云门矣。”(仇兆鳌《杜诗详注》)乱后景象,是不忍直视的。所以作者在此概叹,中兴事业只能期望于后世之君了。
虽然杜甫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来观察现实,但第二首诗中所描述的人丁兴旺、和平环境、丰衣足食,却也是劳动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对广大人民是有利的。诗人素来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境界,“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仍抱忧国忧民之心,“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甘愿“洒血江汉”、再图中兴。
译文
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
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想当年开元盛世时,小城市就有万家人口,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没有寇盗横行,路无豺虎,旅途平安,随时可以出门远行,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当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到处是贸易往来的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于道。男耕女桑,各安其业,各得其所。宫中天子奏响祭祀天地的乐曲,一派太平祥和。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百馀年间,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国家昌盛,政治清明。
谁知安史乱后,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布匹要卖万贯钱。洛阳的宫殿被焚烧殆尽,吐蕃也攻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后收复两京。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旧事,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两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小臣我愚钝无所能,承蒙当初朝廷授检校工部员外郎官职给我。希望当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那样恢复江山社稷,我在江汉流经的巴蜀地区也会激动涕零的。
注释
先皇巡朔方:指唐肃宗在灵武、凤翔时期。《晋书·郑冲传》:“翼亮先皇。至德元载,肃宗即位于灵武,下制曰:‘朕治兵朔方,须安兆姓之心,勉顺群臣之请。’赵曰:‘朔方乃灵武邻郡。’”
入咸阳:指至德二年九月收复关中,十月肃宗还京。与汉灵帝末童谣相仿:“侯非侯,王非王,干乘万骑上北邙。”
阴山骄子:指回纥。《史记·秦本纪》:“西北斥逐匈奴,自渝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徐广曰:“阴山在五原北。”《通典》:“阴山,唐安北都护府也。”汗血马:大宛国有汗血马。
“长驱”句:东胡,指安庆绪。肃宗借兵回纥,收复两京,安庆绪奔河北,保邺郡,所以说胡走藏。
“邺城”句:邺城反覆,指史思明既降又叛,救安庆绪于邺城,复陷东京洛阳一事。思明被迫投降,反覆无常,乃意料中事,故云不足怪。
“关中”句:关中小儿,指李辅国。《旧唐书·宦官传》:“李辅国,闲厩马家小儿,少为阉,貌陋,粗知书计,为仆事高力士。”《通鉴》注:“凡厩牧、五坊、禁苑给使者,皆渭之小儿。”晋泰始谣:“贾裴王,乱纪纲。”
“张后”句:《旧唐书·后妃传》:“张后宠遇专房,与辅国持权禁中,干预政事。帝颇不悦,无如之何”。上,指肃宗。
至令:一作“至今”。今上:当今皇上,此指代宗。
“我昔”句:指诗人杜甫自己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故日近侍。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故日叨奉引。叨,忝也,自谦之词。
“出兵”句:指代宗当时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先后收复两京。《新唐书》:“代宗为太子,时从狩灵武,拜天下兵马元帅。山涛启事:‘可以整肃朝廷,裁制时政。’陈琳檄文:‘天下不可当。’”
“为留”句:猛士,指郭子仪。宝应元年(762年)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居留长安。未央,汉宫名,在长安。翻用刘邦《大风歌》。“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感慨甚深。
“致使”句:岐(qí)雍,唐凤翔关内地,边兵入卫,岐雍一带,兵力单薄,遂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旧唐书·吐蕃传》:“乾元后数年,凤翔之西,邠州之北,尽为蕃戎境。”
犬戎:古代族名,又叫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此处指吐蕃,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入侵,代宗逃到陕州,长安第二次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
跣足:打赤足。写逃跑时的狼狈,鞋子都来不及穿。天王:指唐代宗。
“愿见”句:傅介子,西汉时北地人,曾斩楼兰王头,悬之北阙。杜甫意在湔雪国耻,故愿见能有这种人物。
尚书郎:作者自谓。《木兰行》:“欲与木兰赏,不用尚书郎。”
开元:唐玄宗年号(718—741年)。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治世之一。孙洙曰:“开元间承平日久,四郊无虞,居人满野,桑麻如织,鸡犬之音相闻。时开远门外西行,亘地万余里,路不拾遗,行者不赍粮,丁壮之人不识兵器。”
小邑:小城。藏:居住。万家室:言户口繁多。《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载:“是岁,天下县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
“稻米”二句:写全盛时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流脂,形容稻米颗粒饱满滑润。仓廪:储藏米谷的仓库。
“九州”二句:写全盛时社会秩序安定,天下太平。豺虎:比喻寇盗。
路无豺虎:旅途平安,出门自然不必选什么好日子,指随时可出行。《资治通鉴》开元二十八年载:“海内富安,行者虽万里不持寸兵。
“齐纨”二句:写全盛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齐纨鲁缟:山东一带生产的精美丝织品。车班班:商贾的车辆络绎不绝。班班:形容繁密众多,言商贾不绝于道。
桑:作动词用,指养蚕织布。不相失:各安其业,各得其所。《通典·食货七》载:开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恃寸刃”。
圣人:指天子。奏云门:演奏《云门》乐曲。云门,祭祀天地的乐曲。
“天下”句:是说社会风气良好,人们互相友善,关系融洽。胶漆,比喻友情极深,亲密无问。
百馀年间:指从唐王朝开国(618年)到开元末年(741年),有一百多年。未灾变:没有发生过大的灾祸。
“叔孙”句:西汉初年,高祖命叔孙通制定礼乐,萧何制定律令。这是用汉初的盛世比喻开元时代的政治情况。
“岂闻”二句:开始由忆昔转为说今,写安史乱后的情况:以前物价不高,生活安定,如今却是田园荒芜,物价昂贵。一绢,一匹绢。直,同“值”。
“洛阳”句:用东汉末董卓烧洛阳宫殿事喻指两京破坏之严重。广德元年十月吐蕃陷长安。盘踞了半月,代宗于十二月复还长安,诗作于代宗还京不久之后,所以说“新除”。
宗庙:指皇家祖庙。狐兔:指吐蕃。颜之推《古意二首》:“狐兔穴宗庙。”杜诗本此。
“伤心”二句:写不堪回首的心情。耆旧们都经历过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不忍问:是因为怕他们又从安禄山陷京说起,惹得彼此伤起心来。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乱离:指天宝末年安史之乱。
小臣:杜甫自谓。鲁钝:粗率,迟钝。
记识:记得,记住。禄秩:俸禄。蒙禄秩:指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周宣:周宣王,厉王之子,即位后,整理乱政,励精图治,恢复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兴。我皇:指代宗。洒血:极言自己盼望中兴之迫切。
江汉:指长江和嘉陵江。也指长江、嘉陵江流经的巴蜀地区。因为嘉陵江上源为西汉水,故亦称汉水。
参考资料:
1、韩成武 张志民 .杜甫诗全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617-620 .
2、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19-221 .
3、张志忠 .杜甫诗选 :中华书局 ,2005 :265-268 .
根据《杜臆》:“此是既为工部郎后,追论往事也。故以《忆昔》为题,乃广德二年严武幕中作。吐蕃陷京,在去年之冬。”可知这两首诗作于广德二年(764年)。广德二年春,杜甫寄居阆州。杜甫感于今昔变化,借忆昔表示对现实的忧虑和哀叹。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杜甫诗选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219-221 .
题目虽说是《忆昔》,其实是讽今之作。第一首回忆的是唐肃宗的信任宦官和惧怕老婆,目的作于警戒代宗不要走他父亲的老道;第二首回忆的是唐玄宗是开元盛世,目的在于鼓舞代宗恢复往日繁荣,并不是为忆昔而忆昔。
第一首上段九句,下段八句。上段九句感伤肃宗之失德。当时肃宗起兵灵武,收复西京长安,率回纥兵讨安庆绪,凡是肃宗认为是有才能的都以任用,便任用了李辅国。但宠幸张良娣,对于政事自然就很少有时间去管了。所以中兴之业,是仍处于停滞阶段的。“后不乐”,状其骄傲放纵。“上为忙”,状其畏缩恐惧。这分明写出了惧内意。王洙曰:“拨乱,内平张后之难。补四方,外能经营河北也。”下段八句感伤代宗不能振起。代宗初为元帅,出兵整肃,到了程元振带兵时,使郭子仪束手留京,吐蕃入侵,而肃宗再次外逃,一时边境无法安定下来,所以愿能有像傅介子这样的人物,杜甫意在湔雪国耻。“老儒”句,作者自叹不能为国靖乱而尸位素餐。
第二首上段十二句,下段十句。上段十二句追思开元盛世。当时国盛民富,盗乱息止人民安定,政治通和清明,民风淳厚,礼仪等方面也秩序井然,胜于贞观之治。这里便是惜唐明皇疏于政事,所以又极盛转至衰败。下段十句悲痛乱离而思盼兴复。自开元至作此诗,战火不断,民不聊生。“绢万钱,无复齐纨鲁缟矣。田流血,无复室家仓廪矣。东洛烧焚,西京狐兔,道路尽为豺狼,宫中不奏云门矣。”(仇兆鳌《杜诗详注》)乱后景象,是不忍直视的。所以作者在此概叹,中兴事业只能期望于后世之君了。
虽然杜甫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来观察现实,但第二首诗中所描述的人丁兴旺、和平环境、丰衣足食,却也是劳动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对广大人民是有利的。诗人素来就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精神境界,“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仍抱忧国忧民之心,“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甘愿“洒血江汉”、再图中兴。
猜你喜欢
扬清歌,发皓(hào)齿,北方佳人东邻子。
且吟白纻(zhù)停绿水,长袖拂面为君起。
寒云夜卷霜海空,胡风吹天飘塞(sài)鸿。
玉颜满堂乐未终,馆娃日落歌吹濛(méng)。
月寒江清夜沉沉,美人一笑千黄金。
垂罗舞縠(hú)扬哀音,郢(yǐng)中白雪且莫吟,子夜吴歌动君心。
动君心,冀君赏。
愿作天池双鸳鸯,一朝飞去青云上。
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huī)。
扬眉转袖若雪飞,倾城独立世所稀。
激楚结风醉忘归,高堂月落烛(zhú)已微,玉钗(chāi)挂缨(yīng)君莫违。
微扬清音,轻发皓齿,好似东邻子歌唱北方佳人之曲。
且吟《白纻》与《绿水》诗,长袖翩翩,拂面为君起舞。
犹如寒云夜卷霜海,一片空蒙;又似胡风吹天,飘摇塞鸿。
玉颜满堂,其乐融融。日落时分,馆娃宫中,歌声迷濛。
月色清寒,江水沉沉。美人一笑,价值千金。
垂罗衣,舞长袖,扬哀音。且莫歌吟郢中《阳春白雪》,《子夜吴歌》那样的歌曲最动君心。
感动君心,以冀君主赏赐。
愿作天池的鸳鸯双双,有朝一日,飞上青云去。
吴国裁缝刀剪巧妙,缝制出七彩舞衣,明妆丽服可夺春晖。
扬眉转袖如雪纷飞,倾城倾国的美女,独立世上珍稀。
高歌《激楚》《结风》,助酒酣醉忘归。月落西山,高堂烛光微微,玉钗缠挂君王的缨冠,莫辜负春色。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扬清歌,发皓齿:言露出洁白的牙齿,唱出高亢清亮的歌曲。扬,飞扬,升高。歌,一作“音”。发,启,开。皓,洁白。
且:一作“旦”。白纻:乐府吴舞曲名。绿水:古舞曲名。
“寒云”句:言寒冷的夜晚,霜降云卷。霜海,言降霜地域之大。胡风:北风。塞鸿:塞外的鸿雁。塞鸿秋季南来,春季北去,故古人常以之作比,表示对远离家乡的亲人的怀念。
玉颜:形容美丽的容貌。多指美女。馆娃,春秋吴宫名。吴王夫差作宫于砚石山以馆西施。吴人称美女为娃。故址在今江苏吴县西南灵岩山。濛:一作“中”。
“垂罗”句:谓舞女舞动丝绸舞衣,唱出动人歌声。罗,轻软细密的丝织品。縠,绉纱。哀音,哀伤动人的乐声。“郢中”句:郢,春秋楚国都城。白雪,古乐曲名。后指高雅音乐。
冀:希望。
天池:天上仙界之池。谓不受世俗之约束之地。
“吴刀”句:谓用剪刀裁制丝绸服装。吴刀,吴地出产的剪刀。彩,一作“绮”,彩色的丝织品。妆,服装。夺,胜过。明妆丽服,在修辞上为互文,意即明丽的服装。
“倾城”句:谓这个美女,世间少有。倾城,指美女。
《激楚》《结风》皆歌曲名。玉钗,玉制的钗,由两股合成,燕形。缨,男子冠带。
第一首诗盛称歌者相貌美,歌声美,舞姿美。这首诗把歌女写成西汉李延年所歌的《北方有佳人》那样的倾国倾城之貌,如司马相如《美人赋》中的东邻子那样貌美无双。即使在寒苦的塞外,阴冷的霜天,外边夜卷寒云,秋霜浓浓,也给满堂听众带来无限欢乐。诗分两段。前五句正面描写歌者。后四句以环境反衬诸美的客观效果:胡地之秋夜如此寒冷,唯有塞鸿飘飞到国中。满堂的美女玉颜,乐曲没有终散,日落时分在馆娃宫中传来了阵阵美妙的歌声。
第二首诗写一位歌女舞姿优美,歌声感人。她的目的是想打动一位她所心爱的人,欲与其共结伉俪,双飞双栖。她不唱郢中《阳春白雪》那样的高雅歌曲,因为高山流水,能懂得唱和的人太少了;她唱的是易让人动情的《子夜吴歌》这样的通俗民歌,希望能够打动心上人。“月寒江清夜沉沉”用反衬法,以静衬动,表现乐声的悠扬动人。其作用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同。最后表达了能与心上人同飞到青云之上做天池的一双鸳鸯的愿望。
第三首诗写一位美丽的歌妓,歌舞至夜深人静时,情绪激动,歌舞节拍急迫迅疾,加之月落烛微,便与听者相拥一起,难舍难分。首二句写歌妓服装之艳丽夺晖:她漂亮的彩色丝制舞衣是用吴地出产的剪刀裁制而成的,她明妆丽服,比今日的春光还要灿烂照人。三四句写歌妓人美,神美,舞美:她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迷人,扬眉转袖之间,好像片片雪花在轻盈地飞舞;她的容貌真是倾国倾城,为世间所罕见。末三句写节拍急切,月落烛微,两情至欢:听者陶醉在她的歌声中,忘却了时间,忘记了归去。最后写月亮已经落下,屋内烛光已微,歌者希望听者不要违背了她的一片痴心情意。
君不见淮南少年游侠客,白日球猎夜拥掷。
呼卢百万终不惜,报仇千里如咫尺。
少年游侠好经过,浑身装束皆绮罗。
蕙兰相随喧妓女,风光去处满笙歌。
骄矜自言不可有,侠士堂中养来久。
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
赤心用尽为知己,黄金不惜栽桃李。
桃李栽来几度春,一回花落一回新。
府县尽为门下客,王侯皆是平交人。
男儿百年且乐命,何须徇书受贫病。
男儿百年且荣身,何须徇节甘风尘。
衣冠半是征战士,穷儒浪作林泉民。
遮莫枝根长百丈,不如当代多还往。
遮莫姻亲连帝城,不如当身自簪缨。
看取富贵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后名。
你看啊!淮南游侠的少年郎,白天游猎晚上掷骰。
他们玩博戏一日,散尽百万也不惋惜,报仇即使要行千里之远也觉得近在咫尺。
少年游侠,他们注重的只是经过,浑身上下装束华贵,遍身绮罗。
他们身边常有美女香花为伴,常光顾风月场所,他们所去之处皆是笙歌飘飞。
他们看起来虽然骄纵但其实却很谦和,与他们结交的人都是高人侠士。
自己的好鞍好马都送给友人,遇见相投之人散尽千金也不可惜。
对知己绝对是一片赤诚,
他们散尽千金,年年如此,所以结交了很多朋友,府县官吏都是他们的门下客,王侯都与他们平起平坐。
男儿生来就应该享尽人生的欢乐,何必要读书遭受贫穷和疾病?
男儿生来就应该豪气冲天,征战立功,自己建立功业,不要凭借着与帝王的姻亲关系而爬上高枝儿。
尽情享用眼前的荣华富贵,何必贪图身后的声名呢?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呼卢:古代的博戏。
乞与:给予。旋:漫然,随意。
栽桃李:这里指的是交朋友。
徇:又作“读”。
浪作:使作。
遮莫:尽管,任凭。
簪缨:古代时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指仕宦高官。
《少年行》,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古代诗人一般以此题咏少年壮志,以抒发其慷慨激昂之情。李白的《少年行》,一组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一首。这两首《少年行》,皆沿用乐府旧题,以寥寥数语勾勒了豪侠少年的形象,摹写了其个性特征。
人道横江好,侬(nóng)道横江恶。
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
海潮南去过浔阳,牛渚(zhǔ)由来险马当。
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qiào)帆人。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横江馆前津吏迎,向余东指海云生。
郎今欲渡缘何事?如此风波不可行!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jīng)东蹙(cù)百川回。
惊波一起三山动,公无渡河归去来。
人人都说横江好,但是我觉得横江地势险恶无比。
这里能连刮三天大风,风势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阁那么高。
倒灌进长江的海水从横江浦向南流去,途中要经过浔阳。牛渚山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矶,地势本就十分险要,马当山横枕长江,回风撼浪,船行艰阻。
横江欲渡风波十分险恶,要跨渡这一水之江会牵动愁肠几万里。
从横江向西望去,视线为横江的如山白浪所阻,望不到长安。汉江东边与扬子津相连。
江中的白浪翻滚如山,如此险阻怎么能够渡过呢?狂风愁杀了将要出行的船夫。
横江上常有急风暴雨至,汹涌的浪涛能把天门山劈成两半。
钱塘江八月的潮水比起它来怎样呢?横江上的波涛好似连山喷雪而来。
我在横江浦渡口的驿馆前受到了管理渡口的小吏的相迎,他向我指着东边,告诉我海上升起了云雾,大风雨即将来临。
你这样急着横渡到底为了什么事情呢?如此大的风波危险,可不能出行啊!
横江之上经常月晕起风,整日笼罩在风雾中,江里的海鲸东向,百川倒流。
波涛大浪一起,声势浩大,三山都会被之摇动,横江水势湍急,千万不要轻易渡江,如果轻易而渡,将会有去无回。
参考资料:
1、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63-264页.
横江:横江浦,安徽和县东南,古长江渡口。道:一作“言”。
一风三日吹倒山:一作“猛风吹倒天门山”。三日:一作“一月”。
汉:一作“楚”;连:一作“流”。
峭帆:很高的船帆。
浙江:此指钱塘江。来:一作“东”。
海云生:海上升起浓云。
月:一作“日”。蹙:驱迫。回:倒流。
公无渡河:古乐府有《公无渡河》曲,相传朝鲜有个“白首狂夫”渡河淹死,其妻追赶不及,也投河自尽。自尽前唱哀歌道“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
“”开首两句,语言自然流畅,朴实无华,充满地方色彩。“侬”为吴人自称。“人道”、“侬道”,纯用口语,生活气息浓烈。一抑一扬,感情真率,语言对称,富有民间文学本色。横江,即横江浦,在今安徽和县东南,位于长江西北岸,与东南岸的采石矶相对,形势险要。从横江浦观看长江江面,有时风平浪静,景色宜人,所谓“人道横江好”;然而,有时则风急浪高,“横江欲渡风波恶”,“如此风波不可行”,惊险可怖,所以“侬道横江恶”,引出下面两句奇语。
“猛风吹倒天门山”,“吹倒山”,这是民歌惯用的夸张手法。天门山由东、西两梁山组成。西梁山位于和县以南,东梁山又名博望山,位于当涂县西南,“两山石状飚岩,东西相向,横夹大江,对峙如门”(《江南通志》),形势十分险要。“猛风吹倒”,诗人描摹大风吹得凶猛:狂飚怒吼,呼啸而过,仿佛要刮倒天门山。
紧接一句,顺水推舟,形容猛风掀起洪涛巨浪的雄奇情景:“白浪高于瓦官阁。”猛烈的暴风掀起洪涛巨浪,激起雪白的浪花,从高处远远望去,“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沿着天门山长江江面,排山倒海般奔腾而去,洪流浪峰,一浪高一浪,仿佛高过南京城外江边上的瓦官阁。诗中以“瓦官阁”收束结句,是画龙点睛的传神之笔。瓦官阁即瓦棺寺,又名升元阁,故址“在建康府城西隅。前瞰江面,后据重冈……乃梁朝故物,高二百四十尺”(《方舆胜览》)。它在诗中好比一座航标,指示方向、位置、高度,诗人在想象中站在高处,从天门山这一角度纵目遥望,仿佛隐约可见。巨浪滔滔,一泻千里,向着瓦官阁铺天盖地奔去,那汹涌雄奇的白浪高高腾起,似乎比瓦官阁还要高,真是蔚为壮观。诗人描绘大风大浪的夸张手法,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猛风吹倒天门山”,显然是大胆夸张,然而,从摹状山势的险峻与风力的猛烈情景看,可以说是写得活龙活现,令人感到可信而不觉得虚妄离奇。“白浪高于瓦官阁”,粗看仿佛不似,但从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上看,站在高处远望,白浪好象高过远处的瓦官阁了。这样的夸张,合乎情理而不显得生硬造作。
“”长江在安徽地界变为南北走向,所以“海潮”不是西去,而是南去。浔阳,即江西九江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的《琵琶行》所写的,就是这里。牛渚,即采石,历来以地势险峻而闻名,可以用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来形容,其险峻远远胜过马当这个地方。马当,江西彭泽县西北四十里,山形似马横枕大江而得名。“”这两句看似写渡江之险,实则写北上报国之路难行,“风波恶”,是指世事险恶,人心难测,所以才会有一个“愁”字了得。当时诗人避祸江南,也可以说报国无门,这里还没有以酒浇愁,这愁中还存在某种幻想,不似《月下独酌》其四所写的那样“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二十个字中用了三个“愁”字,而且愁到最后,连愁都不来了。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一作楚水东流扬子津。”长江天堑阻隔了李白北上的路途,只能在站在横江向西望了,长江由东西走向变为南北走向,所以用西望,而不是北望。西秦,指唐朝长安所在的地方,李白念念不忘报君恩。汉水,即长江水,东流到扬子津,古地名,实际上是扬子江畔的渡口。长江到江苏地界,俗称扬子江。李白想由此北上,但“白浪如山那可渡”,正赶上那天狂风大浪,白浪如山,根本无法渡船过江。古代人过江可没有现在方便,无论坐火车或汽车,从长江大桥几分钟就可以完全过江,古代长江上没有一座桥,过江主要是船,那时的船一般都是木头做的,根本架不住淘天的白浪,可以说一不小心就可能船翻人亡。所以在风大的日子,船一般是不过江的。“狂风愁杀峭帆人。”从这句来看,当时的船不仅有橹,还有帆,开船的也不只一个人,至少有两个人。一个摇橹,一个挂帆。从诗句来看,狂风让人愁不是李白,而是开船的人,因为不能开船渡人,他们的生活费也没有着落了,那一家人大小日子也没法过。这里实写开船人愁,而真正愁的是李白。他要北上,究竟为何事,六首词都没有交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白不想久居江南,远离唐朝政治中心——长安。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宋代的苏轼苏这样写浙江潮:“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横江驿馆面前渡口的官吏来送,可见那时的津渡是公家渡口,津吏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渡口,对这里的气候变化了如指掌,他遇到李白后,伸出手臂,用手指一指东边,说:“你看,海云出现了。”意思说,马上海潮就要来了,渡船不能渡人了。接着问到“郎今欲渡缘何事?”,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大人您今天渡船北方有什么事呀?”有人根据“郎”这个字,认为李白在横江渡时还是一个年轻人,因为年轻的男子才叫“郎”,但实际上,这“郎”显然不是指人的年纪。“郎”在古代有五种含义:一是地名,春秋鲁邑;二是官名,战国开始设置,秦汉以后遂为朝廷官吏通称;三是指少年男子之通称;四是指女子对情人的昵称;五是姓氏。诗中的“郎”可以用解释为第二种,即郎官之意,比如《史记·司马相如传》:“赋奏,天子以为郎”,又比如《汉书·明帝纪》:“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李白曾在宫中呆了三年,大大小小也算一个官,但这儿离京城有好几千公里,一个渡口的小吏能够知道他在京城做官,可能是因为李白身上穿着唐玄宗赠给他的宫锦袍,人家一看,当然知道他就是一个官了。还没等李白回答,那人就说:“如此风波不可行!”意思是:不管有什么事,是大事或小事,反正今天是行不得了,因为很快就要风起浪涌了。
“月晕天风雾不开,海鲸东蹙百一作众川回。”这四句诗不仅写长江浪涛之大,“海鲸”是形容浪涛的,而且江面上起了大雾,那就更不能行了。
六首诗中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口北上的惆怅与焦虑。诗人以浪漫主义的彩笔,驰骋丰富奇伟的想象,创造出雄伟壮阔的境界,读来使人精神振奋,胸襟开阔。语言也像民歌般自然流畅,明白如话。
白马金鞍(ān)从武皇,旌(jīng)旗(qí)十万宿长杨。
楼头小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缦(màn)绾(wǎn)上青楼。
金章紫绶千馀骑(jì),夫婿朝回初拜侯。
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
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
大军从驰道回来,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
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征战胜利归来,拜官赐爵。
参考资料:
1、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鞍: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武皇:汉武帝刘彻,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即唐玄宗。旌旗:旗帜,这里借指军士。长杨:长杨宫的省称,西汉皇家射猎、校武的大苑子。
鸣筝:弹奏筝曲。飞尘:飞扬的尘土。建章:建章宫的省称。汉武帝所建造,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
驰道: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红妆漫绾: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绾,盘绕起来打结。
金章紫绶:紫色印绶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骑:一人一马称为一骑。拜侯:授予爵位。拜,授官。侯,侯爵。
《青楼曲二首》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正率领着千军万马,在长安大道上行进,越走越远,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前面的场景热烈、雄伟,给人以壮丽的感觉;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平静,给人以优美的感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前后互相映衬,对照鲜明。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直到飞尘滚滚,人影全无,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这可从《青楼曲二首》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他正立功回来,封侯拜爵,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作为将领的妻子,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而是写她从楼头“遥见”的热烈场景,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不言而喻,这支强大的军队,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整军经武,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在这两首诗中,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