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骑翩翩出蓟门,春光逢尔醉平原。天潢带砺恩长厚,使者皇华礼并尊。
休沐暂辞丹凤阙,承欢仍在卧龙村。锦游况值秋初好,桂月松风满故园。
猜你喜欢
几载频烦领度支,主恩南顾念荒疲。朱幡夹道来千骑,竹马临江导两麾。
入境可知凰并集,分岐徒羡鹤相随。与君握手揶揄外,多少心期付所知。
爱作山翁懒作官,远书珍重示心肝。舞雩童冠春风暖,剡曲舟航夜雪寒。
投老喜逢尧日月,教儿应习鲁衣冠。何时一赴珠江约,粗粝相忘日笑餐。
不觉离家已五千,仍将衰病入泷船。
潮阳未到吾能说,海气昏昏水拍天。
村南叉路细萦蛇,注目寒江不见花。远树带烟风袅断,长稍离岸石钩斜。
看来欲洗溪边竹,折去须乘水上槎。买地结庵何处所,老梅今拟作东家。
将军作镇古汧(qiān)州,水腻(nì)山春节气柔。
清夜满城丝管散,行人不信是边头。
箭利弓调(tiáo)四镇兵,蕃(fān)人不敢近东行。
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
将军镇守着边远的古城汧州,水流清爽山色青葱春光柔柔。
夜气清和满城的歌舞刚散去,过路人不信这里是边镇尽头。
西域四镇的战士调弓试箭,蕃人不敢靠近东边来侵犯。
千里边防线上都平安无事,平安烽火一站站传入京城。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583-584
将军作镇:将军镇守。作:一作“坐”。古汧州:唐属官内道,领汧源、汧阳两县。今为陕西千县。水腻:水流细涓,滑润如油。山春:山上有了春色。节气柔:天气暖和。
丝管:弦乐器与管乐器。泛指乐器。亦借指音乐。行人征行之人,即士卒。边头:边疆;边地。
箭利弓调:使箭利把弓调。四镇:唐时称龟兹、于阗、焉耆、疏勒为西域四镇。蕃人:中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蕃,通“番”。近东行:指相对于四镇东西两边来说的。西边为少数民族,东边为唐帝国。
沿边:靠近边境一带。浑:全,全然。无事:平安无事。平安火:唐代每三十里置一堠,每日初夜举烽火报无事,谓之“平安火”。
这组诗共两首,其中第一首诗首句“将军作镇古汧州”,点明此诗颂扬的对象,下面二句诗即介绍了将军担任镇守之职后,古州出现的繁荣景象。诗人着意渲染了春日的山、水、节气和清夜的丝管,使人感到这里不再有边地的荒凉,不再有边地的战火气息,耳濡目染的都是欣欣向荣的太平景象。“水腻山春节气柔”,水腻,自是春水的柔美形态,和夏水的汹涌浩荡有别。用“腻”字形容春水,自然也含了诗人的赞美之意。“山春”二字简洁地描绘出群山万壑山花烂漫的无限春色。节气柔,是说节气柔和,风雨以时。这句的意思是:春光柔媚,山清水秀;而明丽的春光,则正是“节气柔”的结果。这是总写春日白天的边镇风光。入夜以后的边镇,又是一番景象。诗人只用了“满城丝管”四字来描绘它,这是用了夸张的手法。丝管之声不是只从高门大户中传出,而是大街小巷满城荡漾。一个“散”字用得极妙,把万家欢乐,没有边警之扰的景象烘托了出来。丝管之声发自“清夜”,又说明边镇在欢乐中清静而有秩序,虽然欢乐,却不扰嚷。因此,地虽是“穷边”,景却是美景。难怪从内地来的客人看到这种春意盎然、歌舞升平的景象,竟然不相信这是边塞之地。这种太平景象的出现,应该归功于“作镇”的将军。但是诗人却没有对将军致边地于太平之功直接赞美一词,只是把赞美之情暗含于对美景的赞扬之中,用笔显得非常委婉。结句写行人的感想,仍然避免自己直说誉词。“行人不信”,似乎是作为客观现象来写,其实来来往往的行人也包括诗人自己。那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写得蕴藉有味。
第二首诗描绘的也是一派太平景象,但这太平景象不是平白无故来的,而是将士们长期英勇守边的结果。如果不是“箭利弓调四镇兵”,就难以实现“蕃人不敢近东行”,当然“沿边千里浑无事,唯见平安火入城”也就无从谈起。这就表现出了将士守卫边疆的功劳,表达了作者对守边将士的由衷赞美之情。
度关山,诘曲复崔嵬。虽有车,畏轮摧。十步五坐泣且啼,啼声一何悲。
疾风吹尘自我后来,回望故乡茫何睹哉。前睹黄河水,水流何瀺灂。
一夜胡马过,河边草如削。河边草如削,安能更民居。
居民尚远徙,行子欲何之。鸱枭为好音,豺虎亦规行。
四方不识人,来称弟与兄。温铁益知柔,茹荼益知甘。
平生少自足,临难追故欢。度关山,那得不沾衣。日夜见去人,寥寥归者稀。
峰头不住起云烟,野水纵横尽入田。
定是人家蚕事末,道傍桑叶小如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