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个长松障俗缘,岁寒贞节要同坚。裁云补衲山馀晷,留鹤为宾月在天。
眼底雪霜空似玉,耳边琴瑟本无弦。莫教风送江涛急,只恐声繁聒老禅。
猜你喜欢
烟霞无路接通津,谷口谁寻郑子真。对客不妨巾漉酒,避人常使扇遮尘。
年来懒作市朝梦,分内甘为耕凿民。却笑庸夫耽世味,欣欣犹说吐车茵。
鲁客抱白鹤(hè),别余往泰山。
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
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pān)。
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
东鲁范山人抱着求仙的愿望,告别我又要回到泰山。
入山群岩如片雪,山路杳在青崖间。
过去南天门,日观峰即可登攀。
多少云山可望不可及,此去不知何时回还?
参考资料:
1、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34-635
2、陈文新,王山峡编注.历代山水诗选: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04:46-48
鲁客:指范山人。鲁客抱白鹤:这里说“鲁客抱白鹤”,既寓有求仙学道之意,在形象上又比“白鸡”、“白犬”更美。
杳:远。
天门:指泰山的南天门。日观:日观峰。在泰山玉皇顶东南。为岱顶观日出处。“旭日东升”为岱顶四大奇观之一。
“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范山人自身的色彩本不鲜明,但诗人让他“抱”上一只“白鹤”,这样就引人注目了。于是,李白的目光随着这片白色的行进向泰山移去。“初行若片雪”,了然在目;“杳在青崖间”,距离远了,看上去更小,但因为出现了青色(“青崖”)作为衬托,仍很清晰;“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更高了,更远了,更小了,这时,诗人又巧妙地使用红色(“日”暗藏着红色)作底,所以还依稀可见;最后,“云生望不及”,“白鹤”终于被飘浮的云朵遮住了,范山人的身影看不见了,伫立送行的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惆怅之情:“此去何时还”?
此诗完整再现了初唐送别诗三部式的结构。首先,诗人用首联“鲁客抱白鹤,别余往泰山”介绍了送别事件以及友人的去处。其次,诗人用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进行风景的描写,友人离开初期是“”接下来是“”最后,诗人用尾联抒发别情。从诗人对这一片白色的依依不舍的目送中,直到“云生望不及”,表达出李白对范山人的一片深情。
风吹残柳丝,孤客欲归时。掩抑楚弦绝,离披湘叶衰。
前军犹转战,故国杳难期。北望雁门雪,空吟平子诗。
白头青鬓久相知,不觉音空手下丝。机断旧成羊子学,饭馀今忆孟光眉。
西天花雨重生路,南国樛阴逮下枝。却说碧霞池上凤,几回著意伴英雌。
一莲瓶中枯,一莲池中子。
结子心虽苦,而犹胜枯死。
赏心一日期,讵非得生理。
君看千岁樗,荒郊永沦弃。
歌按《霓裳曲》,分行舞广庭。天坛看星斗,散乱若浮萍。
丧家知似狗,生子望如狼。过尽灯花影,空馀汗竹香。
菊肥人自瘦,发短虑何长。霜蟹新篘酒,由来苦易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