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龄读书近灯火,垂髫开口谈今古。一亩莺花不敢窥,四时笔砚常辛苦。
早望青云转首生,狂期金印扬眉取。谁知坎壈三十年,碌碌布衣犹拜俯。
后生坐见登紫庭,耆旧纷看下黄土。远志从人笑鸿鹄,高才悔杀誇鹦鹉。
世间富贵岂足论,眼中龌龊何须数。荀卿邑邑不逢齐,尼叟皇皇仍在鲁。
身贱难辞官长轻,数奇惯受庸人侮。五湖烟水托妻子,海上清名荣父母。
意气吾凌霄汉高,文章人比虹霓吐。谢公曩昔起青山,郭相当时发行伍。
只恐蛟龙学未成,不愁他日无云雨。
猜你喜欢
已讶衾(qīn)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11.
讶:惊讶。衾枕:被子和枕头。
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古人不可见,古人琴可弹。
弹为古曲声,如与古人言。
琴声虽可听,琴意谁能论。
横琴置床头,当午曝背眠。
梦见一丈夫,严严古衣冠。
登床取之坐,调作南风弦。
一奏风雨来,再鼓变云烟。
鸟兽尽嘤鸣,草木亦滋蕃。
乃知太古时,未远可追还。
方彼梦中乐,心知口难传。
既觉失其人,起坐涕丸澜。
有月来照人,沉竿坐罗水。意与罗水深,夜静歌亦起。
江湖虽云乐,天地惧终否。豪哉宾阳子,发积异姜吕。
双舄凌空去莫扳,惟闻飞佩玉珊珊。故家遗老俱凋谢,采药名山自往还。
凤尾盖随云影动,鹿皮冠映雪痕斑。海桑陵谷虽迁变,独有壶中日月閒。
吴儿轻生命如线,赤脚翻身踏江练。南人惯看心不惊,北客平生眼希见。
海上潮来雪不如,中郎诗成锦初烂。句法岂但窥澄江,壮士何从挽天汉。
飞流溅沫不足论,万壑千岩此为冠。解言越峤翠摩空,岁与浪花争隐见。
我亦苍颜阅九州,始问江神得奇玩。六年东望西兴云,岁月崩奔一飞箭。
拟将匹练作江图,归与故人誇伟观。倘从江海识波涛,分逐秋篷共流转。
试令海若语冯夷,惭色自应须满面。谁当更草海潮篇,词采风流付王翰。
休执相皆空。徒滞顽空。劳劳不见有中空。空里混成神妙体,空乃不空。
此理是真空。物物明空。念无念念不争空。照见缘空成深智,方了圆空。
入谷沿流曳杖行,亭亡白谷半为陵。蝉惊两腋风初定,树少多年秋不生。
水急溜穿南涧石,云深黍没夕阳僧。龟兹板上元和脚,犹有刘郎旧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