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子旧游处,临流想当同。芳气流歌吹,翠色炫云峰。
嗟子守穷躅,我来谁与从。水入鸣琴清,林和吟蝉工。
丽景属颜回,锦绣萦心胸。忆昔每临咏,互发如商宫。
佳思忽以驰,感子扬长风。兹游把豪素,遇物情颇浓。
相思不能已,凭啸浚清空。
猜你喜欢
候潮门外浙江西,曾忆浮舟自此归。
万古波涛今日是,一身踪迹昔人非。
愁侵壮齿头先白,泪入秋风眼易眵。
日暮彷徨不能去,连堤疏柳更依依。
烈士思酬国士恩,春申谁与快冤魂。
三千宾客总珠履,欲使何人杀李园。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piān)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潮落后江面平静还没有起风,乘一只小船渡江与您相从。
不时探头向天边眺望,您可知哪座青山是我要去的越中?
参考资料:
1、邓安生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12-213
2、彭定求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0
江:指钱塘江。未有:没有。扁舟:小船。舟:一作“舠(dāo)”。济:渡。
引领:伸长脖子远望。多以形容期望殷切。《左传·成公十三年》:“及君之嗣也,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曰:‘庶抚我乎!’”天末:天的尽头。指极远的地方。汉张衡《东京赋》:“眇天末以远期,规万世而大摹。”越中:即今浙江绍兴。
孟浩然主要擅长写五言诗,风格浑融冲淡。诗人将自己特有的冲淡风格用于七绝,往往“造境飘逸,初似常语”而“其神甚远”(陈延杰《论唐人七绝》)。此诗就是这样的高作。
在杭州时,诗人有句道“今日观溟涨”,可见渡浙江(钱塘江)前曾遇潮涨。一旦潮退,舟路已通,诗人便迫不及待登舟续行。首句就直陈其事,它由三个片语组成:“潮落”、“江平”、“未有风”,初似平平淡淡的常语。然而细味,这样三顿形成短促的节奏,正成功地写出为潮信阻留之后重登旅途者惬意的心情。可见有时语调也有助于表现诗意。
钱塘江江面宽阔,而渡船不大。一叶“扁舟”,是坐不了许多人的。“舟中人”是来自四方的陌生人。“扁舟共济与君同”,颇似他们见面的寒暄。这话淡得有味,意思是:虽说彼此素昧平生,却在今天走到同条船上来了。“同船过渡三分缘”,一种亲睦之感在陌生乘客中油然而生。尤其因舟小客少,更见有同舟共济的亲切感。所以问姓初见,就倾盖如故地以“君”相呼。这样淡朴的家常话,将当时那种淳厚的世风与人情味惟妙惟肖地传达了出来,并不是一味地冲淡。
当彼岸已隐隐约约看得见一带青山,更激起诗人的好奇与猜测。越中山川多名胜,是前代诗人谢灵运遨游歌咏过的地方,于是,他不禁时时引领翘望天边:那儿应该是越中——他向往已久的地方。他大约猜不出,只是神往心醉。这里并没有穷形极象的景物描写,唯略点“青山”字样,而越中山水之美尽从“时时引领望天末”的游子的神情中绝妙传出。诗句外淡内丰,似枯实腴。“引领望天末”,原本是陆机《拟兰若生朝阳》成句。诗人信手拈来,加“时时”二字,口语味浓,如同己出,描状生动。注意吸取前人有口语特点、富于生命力的语汇,加以化用,是孟浩然特别擅长的本领。
“何处青山是越中?”是“问舟中人”,也是诗的结句。使用问句作结,语意亲切,最易打通诗与读者的间隔,一问便结,令读者心荡神驰,使意境顿形高远。全诗运用口语,叙事、写景、抒情全是朴素的叙写笔调,而意境浑融、高远、丰腴、完满。“寄至味于淡泊”(《古今诗话》引苏轼语,见《宋诗话辑佚》),对此诗也是很好的评价。
倦游湖海老侵寻,去就何情适契心。一境山林资我懒,半年风月为君吟。
辟开暗室成三果,选出香峦敌万金。千里寄声怀惠好,西风正隔洞庭深。
报道杏梢红。又报新添老令公。好个平章风月手,成功。画戟金钗各几重。七十未为翁。彭祖当时┺角童。家庆图中须着我,吾宗。岁岁年年
不寐愁看秋夜冥,几回强起步空庭。短檠特与心相照,孤榻堪令眼独青。
天有奇方常梦梦,我饶慵病却惺惺。无劳蛩语窗前聒,残漏清凄已足听。
久矣云霄铩羽翰,小园聊得赋春寒。
风生鸭绿纹如织,露染猩红色未乾。
不向山丘叹零落,且从儿女话团栾。
人言麦信春来好,汤饼今年虑已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