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山寺路,取道觅荆榛。幽菁鸟呼伴,空山云逐人。
乱流飞涧脊,秋叶下岩唇。即此真蓬岛,何须更出尘。
猜你喜欢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语不涉难,已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沈浮。
如渌满酒,花时返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
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用文字明确表达,就能显示生活的美妙。
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
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
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
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
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
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唐代是中国诗歌文化发展的巅峰,不论是从诗人规模还是作品质量上,再没有哪个时期能望其项背。这一时期,诗歌理论发展也达到了一个巅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部着重探讨诗歌美学问题的理论著作也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含蓄》一则是《二十四诗品》的第十一品,是全书最具文采的篇章之一,向来为人所称道。既名曰“含蓄”,下笔就不能太露骨,提出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作诗也好,行文也罢,神韵首先是摆在第一位的,就是要让读者品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来。紧接着,为具体阐述这种思想,作者首先举了个例子,“语不涉难,已不堪忧”:在措辞上没有苦大仇深的句子,但蕴含在字间的忧患就足以让人唏嘘不已,以文已尽而意有余,回味无穷为上。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基础上的递进,主要是想说明含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有真宰,与之沈浮”。所谓的“真宰”语出《庄子•齐物论》,即指万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在此则是指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含蓄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作品的“沈浮”而“与之”,须得自然。如酒之溢出于器,虽已积满,而仍不休;抑如花之将绽,遇有秋寒之气,则必放慢其速,含而不露。这两个比喻,不仅切合命题,而且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说这则很有文采。
文到第三段而境界始大,空中之尘、海中之沤,无穷无尽,而诗人只要取其九牛之一毛,也就理解他们的特质了。进而以一驭万,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而末句之“万取一收”与首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一纲领性判断相照应,这也正是一种含蓄的笔法。
芳丛簇簇水滨生。勾起午风清。六花大似天边雪,又几时、雪有三层。明艳射回蜂翅,净香薰透蝉声。晚檐人共月同行。疏影动银屏。指尖轻捻都如玉,听画栏、高啭流莺。道是花枝比得,不成花也多情。
蒲团纸帐老生涯,只看新诗胜看花。遥解知君得诗处,竹篱茅舍两三家。
谢了玉梅花一树。犹有馀香,悄向帘栊度。明月不谙离别苦。
清光偏照飞英处。
心上愁丝萦万缕。未觉春来,怎负春光去。窗外几声啼杜宇。
惊残好梦浑无据。
人人营岁事,吾独任吾真。似犊儿堪爱,如泥妇不嗔。
促襟时见肘,举甑欲生尘。咄咄何须怪,寻常士是贫。
西上游江西,临流恨解携。千山叠成嶂,万水泻为溪。
石浅流难溯,藤长险易跻。谁怜问津者,岁晏此中迷。
馀生久寄绿云屏,誓死终为传说星。五夜伤怀头自白,一时失路眼谁青。
蒹葭乍拂伊人水,兰芷仍含故国馨。摇落秋风虽可畏,犹随碧照满前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