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如张
锦襜(chān)褕(yú),绣裆(dāng)襦(rú)。
强饮啄,哺尔雏(chú)。
陇东卧穟(suì)满风雨,莫信笼媒陇(lǒng)西去。
齐人织网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
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
艾(ài)叶绿花谁剪刻?中有祸机不可测!
披一身锦绣般的羽毛,一只多么令人喜爱的鸟。
努力地寻觅食物,把你巢中的小鸟喂饱。
田垄东边风大雨急,把禾穗吹倒,别到垄西去,不要听信笼媒鸟的鸣叫。
齐国人擅长织透明如空的罗网,那平原绿野的地方有罗网笼罩。
那网丝的形影难以看到,触上它会头破血流难以脱逃。
谁刻剪的艾叶绿花伪装网上多巧妙,里面藏着致祸的机关实难预料。
参考资料:
1、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93-195
2、冯浩非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6-168
艾如张:汉乐府旧题,属于铙歌十八曲。题目字义为:割除草木,张网捕鸟。襜褕:对襟单衣。裆襦:裤子。这两句用锦绣的衣服以比喻鸟的美丽羽毛。
雏:幼鸟。
卧穟:卧倒的庄稼。笼媒:把鸟关在笼子里,用来诱捕别的鸟。
齐:今山东一带。相传齐人善于捕鸟捉鱼。素空:透明的天空。平碧:平原碧野。
漠漠:广布的样子。伤首红:伤害得头破血流。
艾叶绿花:指伪装在网上的花草。艾,蓬艾。草名。
在古人的咏物诗中,有一些纯然吟咏客观事物的种种情状,而没有诗人的寄托寓意;但更多的是,“咏物”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中借物寄托着诗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后者与现代的寓言诗很相似。李贺这首《艾如张》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首诗会令人感到十分诧异: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会对社会上险恶机诈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见识使读者深感佩服。全诗通过对小鸟要警惕捕鸟人的机巧的劝告,写出了人世的险恶不测,表达了诗人对险恶奸诈现实的憎恶。
诗中首先刻画鸟儿的美丽可爱。用“锦”“绣”的衣服来形容鸟儿羽毛,这是非常美丽的鸟。羽毛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诗人用人的衣服作比喻,使读者更容易在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强饮啄”四句,是对小鸟劝告的第一层意思:努力寻找食物哺育自己的小幼雏吧。东边的稻田里禾穗倒伏,可以够你寻找食物了,虽然在东边的田垄去寻找食物要经受风风雨雨的侵袭,但你千万不要听信笼媒的呼唤,飞到西边的田垄去。这一规劝,寄寓着诗人自己沉痛的教训于其中。日常生活似乎总是不能满足人的理想要求,于是就总是想另外找一种自己理想的生活。这种追寻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险恶的境地。“齐人织网”四句具体描绘了网雀的险恶,齐人的网洁白透明,无形无影,看不见,但又实在存在,它张在野外田垄上,在平坦的草地上,加上伪装,表面上红花绿叶,那么美丽诱人,但实质上却是阴森的陷阱机关。一旦小鸟触及那无影无形的网,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这里把捕鸟的机诈设施写得十分生动,读之使人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最后两句点明了祸机四伏,深不可测的诡谲奸诈境界,以总结全篇。那绿叶红花,竟是人们装饰祸机的伪装。
诗人怀着强烈的憎恶感情来描绘张网捕鸟的险恶居心,这当然不只是抨击捕鸟,而是借此抨击现实的险恶。现实也就像一张无形无影的网,由一些奸佞小人设置起来,引诱着一些天真善良的人们触网受伤。这些奸佞小人用意险恶,居心叵测,使人们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落入他们毫无形迹的网中,受伤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样受伤的。诗人对现实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捕鸟的描述,只是他对现实认识的变形反映。
这首诗写出这网一般的人世,到处是机巧的陷阱,到处是张着的网,使人们碰得头破血流。这是诗人被弹归之后进一步思考得出的深刻结论。
译文
披一身锦绣般的羽毛,一只多么令人喜爱的鸟。
努力地寻觅食物,把你巢中的小鸟喂饱。
田垄东边风大雨急,把禾穗吹倒,别到垄西去,不要听信笼媒鸟的鸣叫。
齐国人擅长织透明如空的罗网,那平原绿野的地方有罗网笼罩。
那网丝的形影难以看到,触上它会头破血流难以脱逃。
谁刻剪的艾叶绿花伪装网上多巧妙,里面藏着致祸的机关实难预料。
注释
艾如张:汉乐府旧题,属于铙歌十八曲。题目字义为:割除草木,张网捕鸟。
襜褕:对襟单衣。
裆襦:裤子。这两句用锦绣的衣服以比喻鸟的美丽羽毛。
雏:幼鸟.
卧穟:卧倒的庄稼。
笼媒:把鸟关在笼子里,用来诱捕别的鸟。
齐:今山东一带。相传齐人善于捕鸟捉鱼。素空:透明的天空。
平碧:平原碧野。
漠漠:广布的样子。
伤首红:伤害得头破血流。
艾叶绿花:指伪装在网上的花草。艾,蓬艾。草名。
参考资料:
1、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93-195
2、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6-168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不能确考,但从诗的内容感情来看,很有可能是应进士举被攻击之后创作的。有人认为这首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李贺任职京师期间。
参考资料:
1、闵泽平.李贺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93-195
在古人的咏物诗中,有一些纯然吟咏客观事物的种种情状,而没有诗人的寄托寓意;但更多的是,“咏物”只是一种表现手法,诗中借物寄托着诗人深刻的寓意或者感慨。后者与现代的寓言诗很相似。李贺这首《艾如张》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首诗会令人感到十分诧异: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竟然会对社会上险恶机诈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他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见识使读者深感佩服。全诗通过对小鸟要警惕捕鸟人的机巧的劝告,写出了人世的险恶不测,表达了诗人对险恶奸诈现实的憎恶。
诗中首先刻画鸟儿的美丽可爱。用“锦”“绣”的衣服来形容鸟儿羽毛,这是非常美丽的鸟。羽毛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诗人用人的衣服作比喻,使读者更容易在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强饮啄”四句,是对小鸟劝告的第一层意思:努力寻找食物哺育自己的小幼雏吧。东边的稻田里禾穗倒伏,可以够你寻找食物了,虽然在东边的田垄去寻找食物要经受风风雨雨的侵袭,但你千万不要听信笼媒的呼唤,飞到西边的田垄去。这一规劝,寄寓着诗人自己沉痛的教训于其中。日常生活似乎总是不能满足人的理想要求,于是就总是想另外找一种自己理想的生活。这种追寻往往适得其反,使自己陷入险恶的境地。“齐人织网”四句具体描绘了网雀的险恶,齐人的网洁白透明,无形无影,看不见,但又实在存在,它张在野外田垄上,在平坦的草地上,加上伪装,表面上红花绿叶,那么美丽诱人,但实质上却是阴森的陷阱机关。一旦小鸟触及那无影无形的网,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这里把捕鸟的机诈设施写得十分生动,读之使人产生一种恐惧心理。最后两句点明了祸机四伏,深不可测的诡谲奸诈境界,以总结全篇。那绿叶红花,竟是人们装饰祸机的伪装。
诗人怀着强烈的憎恶感情来描绘张网捕鸟的险恶居心,这当然不只是抨击捕鸟,而是借此抨击现实的险恶。现实也就像一张无形无影的网,由一些奸佞小人设置起来,引诱着一些天真善良的人们触网受伤。这些奸佞小人用意险恶,居心叵测,使人们防不胜防,一不小心就落入他们毫无形迹的网中,受伤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样受伤的。诗人对现实的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捕鸟的描述,只是他对现实认识的变形反映。
这首诗写出这网一般的人世,到处是机巧的陷阱,到处是张着的网,使人们碰得头破血流。这是诗人被弹归之后进一步思考得出的深刻结论。
猜你喜欢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sù),捷书惟是报孙歆(xīn)。
但须鸑(yuè)鷟(zhuó)巢阿(ē)阁,岂假鸱(chī)鸮(xiāo)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tú)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潮廷滥施厚赏收买诸将,中原的财富几乎搜利光。
诸离亮斩马谡军令不见,谎报杀死孙歆以邀厚赏。
只要是贤臣在朝来执政,怎能让藩镇割据逞凶狂。
沧州景州地区战云密布,枯骨已成堆肃杀又荒凉。
参考资料:
1、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35-136
2、尚作恩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99-102
东征:指讨伐叛将李同捷的战争。日调:每天征调。万黄金:形容征调财物之多。几竭中原:几乎竭尽中原的财富。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河南的大部分地区、山东的西部和河北、山西的南部。买斗心:指用犒赏来收买、换取将士们的斗志。
马谡:三国时蜀国将领。孙歆:三国时吴国都督。
鸑鷟阁:比喻贤人在朝执政。鸑鷟,凤凰的别名,这里借喻贤臣。阿阁,四面有栋梁和曲檐的楼阁,这里借指朝廷。岂假:怎能容让。鸱鸮:猫头鹰,古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这里喻指叛乱者。泮林:泮宫旁的树林。西周诸侯国设立的高等学府叫泮宫。
前朝:指汉朝。玄菟郡:汉代设置的郡,属幽州。郡治在今辽宁省沈阳市附近。这里借指李同捷据以叛乱的沧州、景州地区,骸:尸骨。莽:密生的草,这里形容尸骨成堆,密如草丛。阵云:战云,杀气。
诗的头两句写唐王朝政策失误。唐朝廷为了抵御藩镇,养了大量的军队,加重搜刮财物作军费,百姓痛苦不堪。唐朝廷对军费的开支很不得当,不是用它训练军队、加强军事设施,而是用它滥施赏赐买取官兵的斗志,结果是得不偿失。诗人在这里批评了朝廷对平定叛乱的战争缺乏有效的措施。三、四句写军纪败坏。朝廷威令不行,一味推行厚赂将领的政策,使得将领们对任意违反军令的人不依法严惩,只知道虚报战功,借以得到厚赏。《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大和二年》记载:“时河南、北诸军讨同捷,久未成功。每有小胜,则虚张首虏以邀厚赏。”
五、六句写藩镇割据得以存在的原因。唐王朝的腐朽政治,自安史之乱以后,不曾有改善。在朝廷,宦官擅权的局面进一步发展,他们甚至操纵起皇帝废立生死的权力。诗人叹惋朝廷不求贤才辅佐,致使藩镇拥兵抗拒朝命。诗中形象地指出藩镇割据的形成与长期存在,关键在于朝廷内部贤人失位,政事不修。这种看法显然是比较深刻的。最后两句写战后的凄惨景象。藩镇割据是一幅群盗杀掠图。《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大和三年》记载:“沦州承丧乱之余,骸骨蔽地,城空野旷,户口存者什无三四。”这“积骸成莽阵云深”一句,则形象地描绘出沧、景地区战后的惨状。
这首诗一中间四句连用典故,比喻恰切,讽刺辛辣,正反相间,对照鲜明,还用“未闻”、“唯是”、“但须”、“岂假”等词语加以串联,新颖多变,一气呵成。
钱塘江畔(pàn)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huàn)纱。
钱塘江边是谁的家乡呢?江上的女孩全部都漂亮如花。
好色的吴王统治时她们不敢出门,如今却毫无顾忌地到春江洗纱。
参考资料:
1、孙琴安.唐人七绝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第1版:36
2、范凤驰著.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70-71
3、郭彦全,石惟英编著.千首少儿古诗选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64
浣:洗濯。纱:棉、丝织物的通称。钱塘江:在今浙江。胜:超过,胜过。
吴王:特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夫差。不得出:不能出。因夫差好色,越王勾践曾献美女西施与他,以乱吴国之政。据说西施本是越国的一个浣纱女,故说“吴王在时不得出”。公然:毫无顾忌,公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