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滴空阶雨送凉,青灯对影独凄伤。
身如病木惊秋早,心似鳏鱼怯夜长。
铸得黄金犹有术,扫空白发定无方。
萧然禅榻君休笑,一卷残书伴枕傍。
猜你喜欢
霜林叶落夜阑珊,浊酒孤檠惨不欢。好友去如归雁急,客情慵比暮镫残。
朔风吹马思前路,细雨欺人作小寒。二十五弦余旧曲,伤心何处许悲弹。
微雨洒高林,尘埃自萧散。耿耿心未平,沉沉夜方半。
独惊长簟冷,遽觉愁鬓换。谁能当此夕,不有盈襟叹。
青溪第宅斗鲜妍,最是江家宅可怜。路上行人争指处,桥边遗迹尚依然。
南冠辞住长安日,北客归来建邺年。惜此屋庐还似旧,不知曾读黍离篇。
曲江祠下水潺潺,清献坡亭紫翠环。五岭再占名相出,九重深喜状元还。
葵花向日常含赤,蜂蜜尊王数献兰。老卧江湖无所嘱,大披忠悃沃天颜。
城头叠鼓声,城下暮(mù)江清。
欲问渔阳掺,时无祢(mí)正平。
城头上传来了叠鼓声声,城墙下日暮时江水清清。
要想学那一曲《渔阳掺挝》,这时世已经没有祢正平。
参考资料:
1、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8-209
叠鼓:重迭的鼓声。这里指繁杂的鼓声。暮:傍晚时分。江:指长江。
渔阳掺:即《渔阳掺挝》,鼓曲调名。掺:三挝鼓。掺、挝,都是“击”的意思。祢正平:即东汉文人祢衡(173-198),字正平。
此诗前两句写景。薄暮时分,诗人漫步城外。只见古老的城墙矗立在夕阳余辉中,显得那么肃穆,似乎在沉思;城墙下,江水汩汩,似乎在低声诉说。黝黑森严的古城墙、流经千载的江水,再加上朦胧的暮色,这番景象很容易在人们心头唤起一种地老天荒、宇宙无穷的感慨。此刻,城头上又传来激昂的击鼓声、悠长的号角声。鼓角之声融入苍茫暮色,飘落在江面上,与呜咽的流水声,汇成一首奇异的乐曲。它仿佛是热烈的呐喊、愤怒的呼唤,又仿佛包含着凄历的呻吟。它使人激动不安,又使人凝神深思。“城头迭鼓声,城下暮江清”,从字面上看,只是交代了暮色中听鼓这一事实,然而它却渲染出了一种苍凉而幽怨的气氛。
那时急时缓、抑扬顿挫的击鼓声使诗人想起了历史上有名的击鼓骂曹的故事:三国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威震朝野;而一介书生祢衡(正平)却偏偏不肯奉迎他。曹操为了羞辱祢衡,故意令他充任鼓吏。一日,曹操大宴宾客,令祢衡击鼓娱众。祢衡从容不迫,裸体更衣,击《渔阳掺挝》,声节悲壮,听客莫不为之动容。随后,他又大骂曹操弄权。曹操虽恨之入骨,但又恐杀之而招致物议,便把他送到刘表处;祢衡又得罪了刘表,最后送到江夏太守黄祖处,被杀。诗人此时所滞留之地,正是当年祢衡被杀的地方,那在苍茫暮色中显得格外悲怆、浑远的鼓声,自然使他想起当年击《渔阳掺挝》的人。诗人不禁慨然叹道:“”
由所闻之鼓,想起《渔阳掺挝》;由《渔阳掺挝》,想到击此调而丧身的人,可谓联想自然,一气贯通。见景生情,追忆往事,这是第一层意思。“欲问渔阳掺”,说明诗人又清醒地意识到眼下所闻并非祢衡所击之曲;之所以听不到那悲烈之调,乃是因为“时无祢正平”。由追忆往事而回到眼下情景,发出惋惜之叹,这是第二层意思。然而,当今世上多是阿奉权势、趋时媚上之流,正需要像祢衡这样的人慷慨击鼓,以《渔阳掺挝》的清亮之音扫荡混浊之气,使媚俗者自惭,使权势者知羞。可惜如今既听不到那曲《渔阳掺挝》,也见不到像祢衡这样的人。其时,正是牛党当权,李党纷纷被逐之时,国事日非,诗人愤慨极深。追昔抚今,一吐胸中块垒,这是第三层意思。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感慨,融汇成一股郁愤之气,回旋往复,寄慨遥深。
锦里多佳人,当垆自沽酒。高低过反坫,大小随圆瓿。
数钱红烛下,涤器春江口。若得奉君欢,十千求一斗。
独游向天际,梦寐轸良朋。落木变霜霰,感兹岁华征。
一蹶辞金门,十载嗟流萍。白发不相贷,素志惭同盟。
忆昔共笔砚,岂彼怜肥轻。清世有馀怀,慕古垂英名。
礼乐企圣涂,钟鼎安足荣。仲尼没已邈,斯道谁予徵。
君也东观豪,适会况休明。何当挥朱弦,因之闻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