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言亹亹岸纶巾,久矣吾游无若人!自怪梦中来往熟,抱琴携酒过西邻。
猜你喜欢
借问江南信,花开定几旬。洞中才破腊,野外枉寻春。
探处迷村口,飘时忽涧滨。孤根寒独立,数树雪为邻。
乍似开瑶圃,翻疑对玉人。梦来全彷佛,看去忆清真。
捲幔微芳发,横窗素影新。为何不忍折,聊与岁寒亲。
湿云不动溪桥冷。嫩(nèn)寒初透东风影。桥下水声长。一枝和月香。
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莫凭小栏干。夜深花正寒。
潮湿的云彩凝滞不动,溪桥清冷,轻寒刚刚穿透东风的身影。桥下水发出长长的声响,河畔的梅枝正揉和着月光发出香气。
人爱花好似见了旧友,花与人比较起来该是俊秀清瘦。独自一人寂寞靠着那小小的栏杆,殊不知夜深正熬受着寒冷哩!
参考资料:
1、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1,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12,第293页
2、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下册),中国书店,2007年,第1316-1318页
湿云:天空中凝聚的浓云。嫩寒:轻寒;微寒。
莫:同寞,寂寞。
上片写桥下月夜船上所观美景。开头两句,以仰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的一种压抑心境。“湿云不动”是指空间湿气呈现饱和状态,人感到胸闷,暗示着词人的抑郁心情。而“溪桥”又是清凉的,昭示着冷天的到来。“嫩寒”刚刚穿透东风留下身影。一个“透”字,突出了词人生活处境的严峻。词人把“湿云”、“溪桥”、“嫩寒”、“东风”全都人格化了。第三、四句以俯视描绘之笔,烘托词人此时此地由压抑到恬淡的心境:“桥下水声长”,写听觉;“一枝和月香”,写嗅觉。由听觉挪移到嗅觉,其间采用了跳跃和剪辑的手法,把它们连接起来的便是河畔上、高楼旁的一棵梅花树。“和”字一出,全盘皆活了。月,本是不香的,只因花一枝揉和叠印在月儿上,花香、月香也就分不清了,给人一种宁静恬淡的感觉。上面八种景物,构成四幅画面,声、形、色、味俱全,宛如过电影一般。
下片写河畔高楼与河下船里的情思。第一、二句用互比的手法,正面描写船人想象中的佳人形象:“人怜花似旧,花比人应瘦。”是“人怜花”还是花怜人,是“花比人”还是人比花,全在词人的情感中:“旧”与“瘦”。这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两句侧面描写佳人的相思,实际也是东坡自己的情思:“莫凭小栏杆,夜深花正寒。”词人运用李后主《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的“独自莫凭栏”和“罗衾不耐五更寒”词句,不露痕迹,有点石成金之妙。
全词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比喻与通感的笔调,生动描绘了泗水上的冬夜月景,烘托了两种相思,一样情怀。只说“人怜花似旧”,不说花怜人全新;只说“夜深花正寒”,不说夜深人正寒。这种隐喻之笔,是词人描写佳人惯用的手法,值得借鉴。
万窍怒号天籁作,灯照无眠夜寂寞。发函伸纸数行空,永怀渭阳涕横落。
书奉万里马胡蛮,人在四禅怖魔阁。荔枝滩头栏楯深,千峰剑攒上寥廓。
松根更有道人俱,想见庞眉无住著。未应老懒废书眠,许我新诗大不恶。
何日金鸡放赦回,拭泪论文恍如昨。
蒸暑尚未减,佳夕忽我临。顾兔细云衢,宛虹垂华林。
绮窗弄玉笛,朱楼理瑶琴。缥缈入银汉,凄凉杂清砧。
露辉金剪刀,风引素丝针。始妒合欢扇,次爱鸳鸯衾。
仿佛琉璃帐,依稀环佩音。感物兴叹息,莫言辰与参。
昔有严先生,少妻仙尉儿。泥涂两鱼泳,风雨六龙飞。
黄纸求故人,白云长见依。遂令箕颍客,复睹勋华姿。
帝腹何便便,举足忽践之。客星歘然去,帝座光芒披。
笑谓邓氏子,策杖一何卑。岩穴澄秋色,烟霞蔚天辉。
怨见千秋士,寂寂西山薇。
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
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
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
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舟坐绿树间。适行囊中有松雪翁所书江城子,逸态飞越,不忍释手,因依调口占,以寄清与。古人云,人生百年间,大要行不耳,卒章以此意为消疏云过雨漏斜阳。树阴凉。晚风香。野老柴门,深隐水云乡。林下草堂尘不到,亲枕簟,懒衣裳。故人重见几星霜。鬓苍苍。视茫茫。把酒*欷,唯有叹兴亡。须信百年俱是梦,天地阔,且徜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