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承露汉金茎,一树翘然数片横。赋性雅宜辞艳冶,托根原合寄蓬瀛。
朝飞细雨擎珠润,夜破微云捧月明。几许芳菲羞并列,且将劲质贯时荣。
猜你喜欢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参考资料:
1、高克勤.王安石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7-68
2、卢如山.绝句选译: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168-169
3、高克勤.王安石诗词文选注:上海远东出版社,2013:19-20
壮士:指项羽。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肯:岂肯,怎愿。卷土来:即卷土重来。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首诗中,作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文革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望望鸾轩下玉台,仙城万里郁崔嵬。山留紫诰神明卫,地拥黄云锦绣堆。
卷耳可谁同静一,螽斯长此藉栽培。却怜尊酒逢辰日,肠断当年膝下开。
万里重阳兴可知,肯从官里负良时。香生野菊浮衣桁,青送寒山入酒卮。
破帽多情还自正,轻舆随步可搜奇。明朝又是苍山约,为问逍遥有几碑。
岩空人悄。澹霜林渲晚,霞天回照。认一抹林外晴沙,是鹤瘦筇孤,那回曾到。
写出青山,写不尽鹃啼猿啸。怅平生心事,向平五岳,安期三岛。
尺幅平量画稿。有名家点笔,词仙借抱。尽缥缈天际归舟,只搅碎秋心,乱蛩衰草。
断梦无痕,又转入玉京仙调。夜灯青,念君髯影,萧萧吟老。
寺阁高连黄鹤楼,檐前槛底大江流。几因秋霁澄空外,
独为诗情到上头。白日有馀闲送客,紫衣何啻贵封侯。
别来多少新吟也,不寄南宗老比丘。
溪山明处开三径,松桂丛中擅一坡。天借缠头千丈锦,红云不尽绿云多。
侵晓微云渡,秋声带雨来。池凉噤蛙鼓,帘静閟蚊雷。
风伯褰帷入,炎官叱驭回。不须移枕簟,挥麈谢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