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融不见十经春,海外开缄倍黯神。谪宦身从黑水塞,还家泪尽白头亲。
虫鱼训诂存多少,薏苡明珠任赝真。底事远游能不惜,更披裋褐向风尘?
猜你喜欢
岭南久已无消息,曹溪路亦生荆棘。跛师独自出头来,笼不住兮唤不回。
后园吃草事周遮,破家特地走天涯。鼻孔穿来没半边,囫囵呑却金刚圈。
三脚驴子弄蹄行,一踏群萌尽皆惺。意马逐队走如风,象□□之愈峥嵘。
年来不耐披袈裟,戴发还归居士家。维摩对我寂无言,不二门从海□宣。
我亦人中七佛师,今日为君亲證据。香积饭兮灯王座,分明举似无话堕。
大地撮来如粟粒,打鼓普请人不识。要会渠侬头与面,顶门□破开正见。
急荐盲龟跛鳖禅,莫认儒冠□正遍。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héng)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zhuó)去桂婆娑(suō),人道是、清光更多。
一轮缓缓移动的秋月洒下万里金波,就像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天廓。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怎么办呢?白发日增,好像故意欺负我。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人们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参考资料:
1、杨忠.辛弃疾词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7-19.
金波:形容月光浮动,因亦指月光。飞镜:飞天之明镜,指月亮。姮娥:即嫦娥,传说中的月中仙女。
斫:砍。桂:桂树。婆娑:树影摇曳的样子。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从这首词的内容看,此词可能是公元1174年(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江东安扶司参议官任上所作。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但他的建议根本不被人理睬,在阴暗的政治环境中,词人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愿。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词的下片,作者又运用想象的翅膀,直入月宫,并幻想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树。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但却更直接、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与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更鲜明地揭示了词的主旨。
作者这里所说的挡住月光的“桂婆娑”,实际是指带给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仅包括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势力。因为由被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南归的辛弃疾,不可能不深切地怀想被金人统治、压迫的家乡人民。进一步说,这首词还可以理想为一种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即扫荡黑暗,把光明带给人间。这一巨大的意义,是词人利用神话材料,借助于想象和逻辑推断所塑造的形象来实现的。
总之,辛弃疾的这首词,无论是从它的艺术境界,还是从它的气象和风格看,他都与运用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手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作者通过超现实的艺术境界,来解决现实的苦闷与实现理想的浪漫主义手法的特点,是一首富于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
百年心力为书迷,多病非缘数不齐。扬子赋成惊凤吐,杜陵诗苦值鹃啼。
带围渐复愁围减,药价虽腾酒价低。行部重来应慰我,小窗谈笑更分题。
倚风争舞翠云翘,半启篷窗酒晕消。薄暮欲投湘浦宿,隔江谁弄紫鸾箫。
四海汹汹势,偏逢丁丙年。城阴归化鹤,桥上立啼鹃。
骏骨荒台圮,牛衣暮景怜。残生赖反哺,时复倚门边。
兽乐在山谷,鱼乐在陂池。虫乐在深草,鸟乐在高枝。
所乐虽不同,同归适其宜。不以彼易此,况论是与非。
而我何所乐,所乐在分司。分司有何乐,乐哉人不知。
官优有禄料,职散无羁縻。懒与道相近,钝将闲自随。
昨朝拜表回,今晚行香归。归来北窗下,解巾脱尘衣。
冷泉灌我顶,暖水濯四肢。体中幸无疾,卧任清风吹。
心中又无事,坐任白日移。或开书一篇,或引酒一卮。
但得如今日,终身无厌时。
帝调玉烛召春还,仙袂同时度九关。
万品饮沾何处得,东风今起道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