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非远。论襟情、刚疏简傲,步兵中散。与物无伤唯缄口,忤俗终成冰炭。
寄癖好、也如嵇锻。种药栽花闲活计,唤乌圆、花底长为伴。
春日午,闪睛线。
典琴乞米焉云免。自区分、胡奴仁祖,外和中狷。四壁萧然书插架,翳户蓬蒿都满。
赖清圣、浊贤陶遣。拔却金钗藏斗酒,看练裙、来举梁鸿案。
身后事,动凄叹。
猜你喜欢
把盏难将息。甚无情宾鸿社燕,流光频易。文字飘零形影隔,万里冰河雪碛。
浑不似江南江北。卅载风尘知己少,况英年击剑吹箫客。
诗柬至,劳相忆。
东风追梦难追昔。想当年回车一恸,泪盈清臆。劫换春明同轶荡,把臂旧游谁识。
空怅望径开三益。莫道文章憎命达,许霜笳玉笛添诗历。
摩醉眼,看晴日。
一领青衫旧。恨鲰生、鸡窗雌伏,兔园株守。静坐焚香思忏绮,绮语无时蔑有。
问地狱、泥犁知否。离合悲欢生恶感,忒关情、常觉眉头绉。
量衣带,腰围瘦。
新词盥诵蔷薇手。想先生、元龙意气,长卿抱负。瓦釜雷鸣腾俗响,忽听钧天雅奏。
却早把、灵犀心逗。但愿鳞鸿时有便,付邮筒、寄我诗千首。
赓同调,吾良友。
咏西域吉诚甫
是梨园一点文星,西土储英,中夏扬名。胸次天诚,口角河倾,席上风生。吞学海波澜万顷,战词坛甲胄千兵。律按玑衡,声应和铃,乐奏英茎。
小市门东,板桥巷北,暗中瞥见芳姿。明眸腻脸,夜静漾帘衣。
碧柳映、几层衫子,红蕖露、一辆鞋儿。斜靠著、江梅一树,刚到半开时。
铜驼街又敞,奈珠屏似水,此恨谁知。弄春纤、香橙代解,回秋水、罗帕亲携。
归去也,一钩春月水仙祠。
回首旧游劳梦,离亭几度飞花。绿窗新燕周遮语,如向我咨嗟。
宝镜泪痕微晕,起来红日初斜。归云未整春光去,只是在天涯。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禁中前欲唤公归,读轼文章每叹奇。
玉节不烦熬雪海,金芝元合产铜池。
愈郊各洗饥寒语,甫白曾为汗漫期。
上尽青云记回首,某丘某水钓游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