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勤约我到杭州,却忆杭州是旧游。枉为梅花报消息,直凭春水此夷犹。
青山见我情如昨,白发欺人各满头。欲问十年沧海事,可怜啼鸟不知愁。
猜你喜欢
何物老妪如达生,可儿可儿此宁馨。五百道乳一吸倾,轩然七步意飞腾。
方舆圆盖良浩荡,岂有黄口思横行。文武成康纵不作,异说未必遽勃兴。
西竺家免妄自大,乃以早出思凭陵。恒星如雨陨不见,尚嫌其晚纷纭争。
孔子吾师之高弟,其言固自有明徵。谁人巧仿金涂塔,相轮峨峨铜绿明。
摩挲题字半漫漶,妙制定非凡手成。白石不作周郎死,才薄有愧哦诗声。
夜深且桃长明灯,诗成共啖山芋羹。
此亭会清景,登眺适襟灵。烟濑鸣瑶佩,云峰叠翠屏。
渔樵分杳霭,鸥鹭上青冥。□□□□□,□□□□□。
倦客关山万里遥,清尊频为故人招。因怜芳岁留蓬鬓,又见秋风到柳条。
淮水北来天渺渺,岷冈西上雨潇潇。隋堤旧是官河路,莫向高楼怨玉箫。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翻开《全唐诗》,咏杨花、柳絮的篇章甚多,但雍裕之的这首《柳絮》却与众不同:它既没有刻意描摹柳絮的形态,也没有借柳絮抒写惜别伤春之情,而是以凝炼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柳絮最主要的特征,求神似而不重形似,简洁鲜明,富有风趣。
柳絮“似花还似非花”,极为纤细、轻灵,无风时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风,那怕是和煦的微风,也会漫天飞舞起来。它的这种性状是很难描述的。薛陶说:“二月杨花轻复微”,并没说清是怎么个轻法。雍裕之从风和柳絮的关系上落笔,并对比了柳絮在“无风”和“有风”时两种不同的状态,只十个字,就将柳絮的特征给具体地描绘出来了,这不能不说是状物的高手。
诗的第三句写柳絮的颜色。柳絮不仅其轻飞乱舞之状象雪,而且其色也似雪。所以东晋谢道韫早就以柳絮喻雪花,赢得了“咏絮才”的美名。可见要描绘柳絮的颜色,还是以白雪为喻最为恰切。但如果仅指出其“偏似雪”,那就是重复前人早就用过的比喻,显得淡而无味,所以诗人紧接着补上第四句:“莫近鬓毛生”。这一笔补得出人意料,十分俏皮。自来人们多以霜雪喻白发,这里因为柳絮似雪,遂径以柳絮隐喻白发,这已不落窠臼;不仅如此,诗人又从咏物进而表现人的情思:人们总是希望青春永驻,华发迟生,而柳絮似雪,雪又象白发,所以尽管柳絮轻盈可爱,谁也不希望它粘上自己的头发。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这也可以说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又一格吧。
这首诗通篇无一字提及柳絮,但读完全诗,那又轻又白的柳絮,似乎就在我们眼前飞舞,它是那样具体,那样鲜明,似乎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诗二十个字,如同一个精心编制的谜语。由于准确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征,那谜底叫人一猜就着。于此可见诗人体察事物之细,艺术提炼功夫之深。
行迈终何止,徂东意曰归。义将私爱割,思入故园飞。
鸟道殊荒寂,松声出翠微。离心虽此际,不可泪征衣。
隐隐晴空露翠微,也知深处有禅扉。几回待入烟霞去,只恐烟霞不放归。
禽贵羽毛洁,地怜岩壑幽。
名非华阴冻,景似秀林秋。
不睹音尘继,空惊岁月遒。
何如颍川凤,千古冠缇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