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千峰玉刻成,琼瑶寒照寺楼明。
遥知禅老开窗坐,指点烟村看晚晴。
猜你喜欢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
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jiǔ)为随年。
经事还谙(ān)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xiāo)然。
莫道桑榆(yú)晚,为霞(xiá)尚满天。
人谁不顾虑要衰老,老了又有谁来对他表示爱怜?
身体渐瘦衣带越来越要收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会自己偏斜到一边。
书卷搁置起来不再看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
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接触了解的人越多观察起来更加一目了然。
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
不要说太阳到达桑榆之间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辉照样可以映红满天。
参考资料:
1、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1782、《刘禹锡诗文选注》编辑组.《刘禹锡诗文选注》(修订本).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282
3、高志忠.《刘禹锡诗词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250
顾:念,指考虑。怜:怜惜,爱惜。
带:腰带。频减:多次缩紧。冠:帽子。
废书:丢下书本,指不看书。灸:艾灸,在穴位燃艾灼之。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随年:适应身老体衰的需要,这里指延长寿命。
谙:熟悉。阅人如阅川:意谓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阅,经历。
幸:幸运,引申为优点。下此:指改变对衰老的忧虑心情。下,攻下,等于说“解决”、“领悟”。此,指“顾老”,对衰老的忧虑和担心。翛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
桑榆:指桑、榆二星。太阳下到桑榆二星之间,天色便晚了,喻人至晚年。霞:霞光,这里指晚霞。
诗的前六句承接白居易的原唱,表示对白居易的关于“老”的看法颇有同感。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
“经事还谙事……下此便翛然”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是针对白居易的“伤老”而言。刘禹锡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老的短处是体衰多病,“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
最后两句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这两句诗既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剖白,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这首诗前后两段一反一正,转折自然,很有辩证的观点和说服力量。最后两句尤为精辟,实为警策之语,后人多以此自勉自励。
春雨寒犹积,春园木又荣。
武昌闻别驾,生米见题名。
安否逢人问,书题阙便行。
周围怀细履,陶酒忆徐倾。
会合知何日,羁栖尚此生。
向来犹楚越,今日遂蛮荆。
妻子饥寒累,交朋时势情。
未应终薄禄,当复事深耕。
虎丘奠,西师安。念越栖,稽山完。国既逊,无胥残。泰伯祠,在江干。
过禹穴,碑勿欢。
傍架齐书小课功,安排身入古香中。旧遗花样新翻得,又省宵前细剪红。
客愁连岁积,都到夜灯边。家信来三日,官衔直几钱。
买痴作白眼,把酒问青天。卧听晓钟发,翻疑说去年。
隋苑芜荒,阿房火冷,时拂画檐轻坠。一点清辉,惯搅玉人无睡。
冲暗露、团扇亲兜,上鱼钥、小门深闭。恨此时、荒冢青燐,幽光孤另鲍家鬼。
凉风初撼木叶,纤月初沈树杪,早秋天气。些小微茫,隔院飞来三四。
照不见、醉梦生涯,只饱谙、夜深滋味。待收拾、晶盒芸囊,盟星书细字。
千骑出重闉,岩祠净宇邻。
映林沽酒斾,迎马献花人。
艳日披江雾,香飚起路尘。
韶华特明媚,不似远方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