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起开门雪满簪,东岗一径得幽寻。
断云残雨岁华晚,丹实碧花秋意深。
林下已悲身老病,人间犹与俗浮沉。
床头小瓮今朝熟,又唤邻翁共浅斟。
猜你喜欢
新舂赤米摘青蔬,一饱从来不愿余。
门外久无温卷客,架中宁有热官书?浊醪未废时时啜,短发犹须日日梳。
自笑少年风味在,满川烟雨正愁予!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
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
参考资料:
1、黄刚.《张维屏诗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81.
2、重庆出版社.《读点经典·第27辑》.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60.
3、黄勤堂.《哲理诗选析》.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219.
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每于:常常在。
这首诗平顺自然,没有难词拗句,比较容易领会。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却匠心独运,使诗歌的表达手段有了新意。
首先,诗人的移情手法,赋予自然界具有人的情感活动和思维能力。“造物无言却有情”,作为造物者的天,即自然界,本来并不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思维。诗人笔下,自然界不但能思维,而且在不言不语之中,饱含着对人类的感情。这表现在害怕寒冷的人类,在最难熬的时刻,自然界会冬去春来,带来温暖。不仅如此,还刻意安排了万紫千红的百花,来愉悦人类、安慰人类。这一切,只等一声春雷炸响之后,就出现了。自然四时运行,本来是自然界的规律,无情绪可言。诗人有意识地把人类的情绪活动外射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具有与诗人共鸣的思想感情活动。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实际上是诗人思绪改造过了的自然。在这个自然画面上,寄托了诗人对于一种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生活气氛的追求和仰慕,也启示了读者对更新更高尚美好生活的渴望。
其次,诗人在处理全诗情绪的转换时,巧妙地利用最富于孕育性的时刻这一美学手段。诗人不写新雷之后满目欢愉的情形,而集中写新雷炸响前夕,万物俱备而万物俱待这一关键时刻,使画面更富悬念,更具戏剧色彩。因为造物有情,寒尽春生,千红万紫的百花正含苞待放,自然界一时间仿佛处于静止的等待之中。这是巨大变化前夕的平静,是第一声春雷炸响前的寂静。所以,平静、寂静之中,蕴藏着即将爆发的巨变。在人们的情绪上,只有这样的时刻,最令人紧张,也最富于想象力。诗人抓住了第一声春雷炸响前夕这个富于孕育性的时刻,更能表达他对春天的渴望,对新的生活环境的渴望。
因为诗人巧妙运用了移情手法和富于孕育性的时刻,来描写冬尽春来一时间情绪的波澜,诗歌虽然短小,却隽永清新,为人传唱。
霜节亭亭直,凌云发采章。春风和煦日,亲见凤鸣阳。
久矣宫盘谷,幡然筑大逵。方瞻乌亦好,已问鵩何之。
无复竹林会,忍闻蒿里期。行行溯西日,有泪若连丝。
百年岐路死生分,垂白依然两广文。郢雪更谁能和我,吴山何处不宜君。
还因浩荡期春水,莫使虚无似楚云。解道海鸥能见忌,即今林鹿已成群。
麝槛融脂,蜂衙缬翠,游人顾影宜昼。幻出珠含,斜分锦护,宛是雒京时候。
依稀谷雨,枝共叶、难容春瘦。歌楼丛粉,争翘酒国,千红密甃。
压倒群芳不谬。和清平、玉环能否。此际为伊怜惜,任伊薰透。
野老毫尖秃尽,又谁料、风情尚如旧。远饯归樯,林香晚奏。
坐使秋华歇,行歌思不穷。鬒发看从变,缁尘笑屡蒙。
兴来言采社,迹往类飘蓬。薄禄何须恋,微官亦未工。
时方妒贾谊,俗或诮扬雄。解佩江堪涉,乘查路讵通。
矢心同丧马,结意向冥鸿。用世甘瓠落,还山栖桂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