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业归来千里馀,泰山倾盖喜无如。青衫不污新丰酒,白发终乘下泽车。
地入东南空驿骑,雪消齐鲁足淮鱼。彼行此住情俱得,尚约鸡肥落木初。
猜你喜欢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ān)。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参考资料:
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20-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8-173
天山:指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这种内地与塞下在同一季节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被诗人敏锐地捕捉,然而,他没有具体细致地进行客观描写,而以轻淡之笔徐徐道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无花只有寒”。“寒”字,隐约透露出诗人心绪的波动,何况寒风之中又传来《折杨柳》的凄凉曲调呢!春天在边疆是看不到的,人们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去回味。《折杨柳》为乐府横吹曲,多写行客的愁苦。在这里,诗人写“闻折柳”,当亦包含着一层苍凉寒苦的情调。他是借听笛来渲染烘托这种气氛的。诗为五律,依惯例当于第二联作意思上的承转,但是李白却就首联顺势而下,不肯把苍凉情绪稍作收敛,这就突破了格律诗的羁绊,以气脉直行,豪纵不拘,语淡而雄浑为其特色了。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古代出征要敲击钲、鼓,用来节制士卒进退,五、六两句,写的正是这种情况。语意转折,已由苍凉变为雄壮。诗人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就在天山脚下,整日过着紧张的战斗生活。白天在钲、鼓声中行军作战,晚上就抱着马鞍子打盹儿。这里,“晓战”与“宵眠”相对应,当是作者有意在概括军中一日的生活,其军情之紧张急迫,跃然纸上。“随”字,摹状士卒的令行禁止。“抱”字,描绘士卒夜间警备的情况。二句写的是士卒的生活场景,而他们守边备战,人人奋勇,争为功先的心态则亦尽情流露出来。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这里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直”与“愿”字呼应,语气斩截强烈,一派心声,喷涌而出,自有夺人心魄的艺术感召力。
守义惟贤妇,夫人更妙年。纷华人自竞,始卒意弥坚。
善庆曾无爽,家声既有传。秀眉归永夜,无愧及重泉。
双飞鸂
四山镕日泻黄金,谁载亭皋一尺霖。息处生机无间断,划然有顷验天心。
世历嬴刘周典尽,经由孙沈古音休。
更嗟书法开元坏,不易肩吾字字求。
君不见男儿生年二十好任侠,落魄何曾问家业。
暂从丧舍给吹箫,肯向侯门坐弹铗。相逢寒士解金装,悲歌同醉酒垆傍。
上蔡总为牵犬地,平津俱是斗鸡场。一朝折节诵诗书,三冬已足五车馀。
落笔言词妙天下,拔剑义气薄云衢。岁中超致大夫位,才高奈取公卿忌。
报主宁须顾一身,使我但不登三事。世情翻覆有波澜,崎岖蜀道未云难。
谗言兴处憎蝇口,峻法持来笑豸冠。误染凝脂身遂枉,徒抱忧心谁为谅。
摺溺犹可干秦君,髡钳却是中郎将。自古成功四序迁,讵知倚伏有时旋。
仲文枯树非全死,长孺寒灰亦复燃。可怜祸福递相因,堪嗟贫贱不相亲。
安用先衔灞陵尉,祇应长谢翟门人。
银台绛蜡泪成堆,四面轩窗尽放开。
花影忽生知月到,竹梢微响觉风来。
豪挥彩笔诗千首,醉倚红妆酒百杯。
游玩未阑归未得,高城漏箭几相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