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代遗墟浏水上,南溪栋宇见新题。开山种药云千本,傍舍移秧雨一犁。
白鹤时从檐下宿,黄莺只在竹间啼。尚方近觉声华起,却向金门听晓鸡。
猜你喜欢
曾记当时醉此斋,此斋初辟菊初栽。今朝携酒重来赏,醉插黄花笑口开。
葛(gě)陂(bēi)里神龙悦形,丹山中彩凤栖(qī)庭。风吹粉箨(tuò)香,雨洗苍苔冷,老仙翁笔底春生。明月阑(lán)干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
这竹像是葛陂中的神龙还了原身,画在屋墙上,惹得凤凰飞来栖停。一阵风过,笋壳的粉皮上似乎清香可闻,竹下的苍苔,仿佛还保留着雨后的湿冷。息斋道人李衍的画竹真是妙笔生春。当明亮的月光纵横地投下清影,我睁开酒后初醒的眼睛,简直像是面对着一片翠生生的潇湘竹林。
参考资料:
1、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息斋画竹
息斋:元画家李衍,号息斋道人。善绘竹,有《竹谱》。葛陂里神龙悦形:《神仙传》载,东汉费长房身跨青竹杖腾身入云,下地后弃杖于葛陂水中,竹杖即化为青龙。葛陂,湖名,在河南新蔡县境内。箨:竹的壳叶。阑干:纵横貌。潇湘翠影:谓竹。湘地以产斑竹著称,称湘妃竹,相传为湘夫人泪点洒竹而化。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介绍李衍:“善画竹,青绿设色师李颇。人争欲得之,求者日踵门不厌。画竹二百年来,用意精深,无如之者。后使交趾,深入竹乡,于竹之形色情状,辨析精到。”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画竹,不易见,但这首曲子却能使读者想见其作品的风神。
该篇题为“息斋画竹”,作者却并不直接评说竹子画得如何如何,而是先巧妙地用了两则传说的典故:一是东汉仙人费长房,掷青竹杖化龙事。作者将画上的竹子比为“神龙蜕形”,可见竹姿的劲健和生动。二是凤凰食竹事。“丹山”是凤凰的巢穴,凤凰非竹实不食,如今受到画竹的诱惑而飞来“栖庭”,可知李衍所作的是一幅壁画。“神龙”、“彩凤”,对仗工整,妙在前者是画竹本身的暗喻,后者则是作者观画后的奇特联想。这两句用的都是神话传说,作者引为感受,实是赞美李衍绘出了非人境所有的仙作。
三、四两句,进一步细绘画面的内容。李衍的这幅竹子,中间夹杂着新竹,竹尖从“粉箨”中抽出,而竹下还点缀着苔藓。画竹画出壳皮上的细粉已是够绝的了,更何况是那样鲜活,仿佛一阵风吹来还会扬起它的清香;苔色深苍,调色自亦不易,而奇在画上的苍苔还让人产生“冷”的感觉,似乎刚刚经受过一番雨水的洗刷。这两句充分调动了艺术审美的联想,综合了形、色、香、觉的感官享受,将“息斋画竹”的外象和气质重现得栩栩如生。要不是作者加一句“老仙翁笔底春生”,人们恐怕会错以为是一丛真竹子呢。
末两句显示了“息斋画竹”的总体效果。李衍画在壁上的这幅杰作,犹如在庭院中栽上了一片翠竹,宜月宜酒,使人仿佛置身于潇湘一带的自然美景之中。这两句富于诗情画意,用明月阑珊、酒意瞢腾、潇湘缥缈这种种充溢着朦胧美的意境作为借衬,展现出画作娟美的风神。全篇未出“画竹”二字,却句句不离题面;不下文字断语,却用一系列形象代替,作出了最好说明。
庭际花枝袅,帘前汉渚横。断肠何必问吹笙。但见海棠叶上、露星星。
墙月深深照,炉香细细零。谁家闺妇又砧声。搅得梦魂无赖、不堪情。
影落江湖谶竟成,可堪南渡更难争。一朝终始两残局,寂寞潮声到石城。
我生好吟哦,无病常自灸。焉知入膏肓,有药不可救。
敝帚聊自享,酱瓿岂堪覆。昨者从南来,三见春月彀。
萧然绝车骑,疏帘挂清昼。徒闻群蛙聒,未睹蛟龙吼。
凌晨闻叩门,晏子方南首。披衣不及带,倒屣出迎瘤。
入门气轩昂,高谈走飞溜。眉间一道青,照见西山秀。
索我袖中诗,一见辄心售。宿瘤众所丑,瘦骨公独购。
未曾施鞭箠,遽先饰文绣。中原盛旗鼓,先生为领袖。
要当扫淫哇,未可饰凡陋。嗟余何所成,闻此但颜厚。
肩墙烦屡窥,朽木何足镂。乞公《韶濩》音,洗我筝笛奏。
今日如人意,全家在翠微。叶齐才蔽树,云近欲生衣。
樽酒蒲桃绿,盘蔬赤苋肥。不须闻杜宇,作客自思归。
凄凉同到故人居,门枕寒流古木疏。向秀心中嗟栋宇,
萧何身后散图书。本营归计非无意,唯算生涯尚有馀。
忽忆前言更惆怅,丁宁相约速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