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复于隍四十年,荆吴忽尔举烽烟。雄藩已设金汤固,惟婺还如铁瓮坚。
十万役夫操畚锸,三层埤堄列戈鋋。引锥蒸土民劳止,但愿皇图际幅员。
猜你喜欢
郎有蘼芜心,妾有芙蓉质。不辞嫁与郎,筑城无休日。
呜呜啄人鸦,轧轧上城车。力尽土不尽,得归亦无家。
筑人非筑城,围秦岂围我。不知城上土,化作宫中火。
万夫喧喧不停杵,杵(chǔ)声丁丁惊后土。
遍村开田起窑灶,望青斫(zhuó)木作楼橹(lǔ)。
天寒日短工役急,白棒诃(hē)责如风雨。
汉家丞相方忧边,筑城功高除美官。
旧时广野无城处,而今烽火列屯戌。
君不见高城齾(yà)齾如鱼鳞,城中萧疏空无人。
众人扰攘纷杂的筑城,不敢停下手中筑土的木锤。木锤筑土的叮叮声都似乎惊动了大地之母后土。
众多村落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见的全部树木都砍来做瞭望高台。
天气寒冷的冬日白天短,工程进展却越发迅速。监工酷吏手挥棍棒,口吐恶言犹如暴风雨般猛烈。
因为汉族的丞相方忧虑边疆,所以筑城的官员功劳很大获得了升迁。
昔日那空旷的原野上没有城池的地方,现在却是狼烟燃起,排列着戍边将士。
你没见那那高大的城池参差起伏,如同鱼鳞般密集。但城池之中却已萧条荒凉,空无一人。
参考资料:
1、缪钺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66-1267
2、作品译文和创作背景由绵羊爱琪琪提供
杵:筑土的木锤。
楼橹:古代用以瞭望敌情的无顶盖的木制高台。
齾齾:参差不齐的样子。萧疏:稀疏冷落。
这是一首揭露黑暗现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诗。在腐朽的官僚统治下,好事亦会变成坏事。这里所写的“筑城”就是一例。筑城本是为了保卫人民,战争年代就更应如此。可是实际情况却是变保民为扰民、害民。
诗的前六句描绘筑城情景。诗人首先从听觉角度着笔,描绘出人声、杵声交杂的筑城景象。前两句使用顶针句式,上递下接,造成了一种连绵的气势。使人感到声声相连,不得停息。于是,后面“惊后土”三字才真实、自然、有着落。然后又从视觉角度着笔,描绘烧窑、斫木的情景,用了“遍村”、“望青”四字,村里所有的农田都用来烧窑,所有的树木都砍来做楼橹,一幅全民动员的情景历历如绘。以上四句还只是一些现象,五六两句,诗人的笔触又深入一层。“工役急”,一个“急”字,引出了下一句“白棒诃责如风雨”,把手持棍棒,口吐恶言的监工酷吏,刻画的凶相毕露。这样大张旗鼓的筑城,究竟是否出于安全的考虑?如果确是这样即使苛责太甚也情有可原了。然而诗人告诉人们:“”原来,这个筑城运动是赖以“除美官”的手段。仅仅两句诗,无一贬词,而官僚政治的腐败,地方官吏的假公济私,却十足的勾画出来了,真是入骨三分,足见诗人眼光的敏锐,这两句是全诗主题思想的点睛之笔,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使全诗生色,在结构上也起着上下勾连的作用。
诗的最后四句,意在描写筑城带来的后果妙在借题寄意,不着议论。诗人把他金刚怒目的强烈感情,完全融入四句对比鲜明的景物描写中去:昔日无城的广野,而今屯戍林立——这是写由“无”变“有”;然而只见高城鳞次栉比,却不见城中之人——这是写由“有”变“无”。筑城本是要保卫人民的,而今却无民可保了。人呢?那筑城的、烧窑的、斫木作楼橹的“万夫”哪里去了?远徙他乡了?布,筑城时不迁移,城筑好了哪有迁徙之理?原来是在“白棒诃责”之下,困顿而死了!那齾齾高城,正是筑城者的尸骨垒成;而筑城官员正可以借此邀功,加官进爵了,至于万民的死活,管他作甚!诗人的愤激之情,至此喷薄而出。
在诗中,诗人不发一句议论,全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最有说服力。这首诗鞭笞的不仅仅是筑城的地方官员。那“忧边”的丞相,不管有无需要,不顾人民死活,只要筑城就给以奖掖提拔,虽无一贬词,却也昏庸可见了。
城上一培土,手中千万杵。筑城畏不坚,坚城在何处。
莫叹将军逼,将军要却敌。城高功亦高,尔命何劳惜。
隋有盐官城,汉无盐官城。唐有盐官城,宋无盐官城。
荒城芜没知何代,唯有东流水长在。蓬莱清浅半桑田,精卫年年塞东海。
前年无城禦边烽,去年无城机杼空。今年长城高百尺,谁其主者陈元龙。
重门铁锁黄金钥,刁斗无声夜停柝。七星挂城明月低,万户千门惨清角。
何当四海车书同,苍生乐育康衢中。明年开城看歌舞,城南城北春花红。
君不见杭州无城贼直入,台州有城贼不入。重门击柝自古来,而况四郊多警急?
愚民莫可与虑始,见说筑城俱不喜。一朝城成不可踰,挈家却向城中居。
寄语筑城人:城高固自好,更须足食仍足兵,不然剑阁潼关且难保。
独不念至元延祐年,天下无城亦不盗。
去年筑城卒,霜压城下骨。
今年筑城人,汗洒城下尘。
大家举杵莫住手,城高不用官军守。
丁夫抱杵城头筑,朱颜少妇城边哭。哭声未绝城已崩,无数丁夫遭杀戮。
杀戮丁夫就此埋,半为黄土半人骸。长城未毕山东乱,四海纷纷归楚汉。
吁嗟吕政胡为乎,亡秦乃在废扶苏。
日将西,杵声急,一声声自死肠出。城高不特土累成,半是铺填怨夫骨。
儒坑战地骨更多,十二金人随鬼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