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匡庐种莲者,奄忽飘零尘网中。衣食坐为妻子累,文章翻笑古人同。
酒醒瀑布千岩雨,恨满江波一笛风。閒共山僧语终日,挥弦送目叹飞鸿。
猜你喜欢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yè)碧云斜。
恨意千万如丝如缕,飘散到了遥远的天边。山间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绿水清风中,鲜花独自摇落。花儿零落中,不知不觉的明月早已经斜入碧云外。
参考资料:
1、顾农,徐侠著,花间派词传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90页
2、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中华古典名著读本唐宋词卷,京华出版社,1998.09,第25页
恨:离恨。天涯:天边。指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摇曳:犹言摇荡、动荡。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三、四两句,初读起来很是平淡,仔细玩味却觉得是妙手天成。这两句是从侧面阐述其“恨”之深。女主人既有千万恨,其“心里”有“事”是理所当然的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知”。“恨”是一种无形的心理情绪,是难以把握和捉摸的,而词人却善于借景将它烘托出来:像风掠过水面时荡起的阵阵涟漪,像花儿随风落去时的缤纷缭乱,像悠悠白云在天空摇曳时的飘忽迷离,这样一来,抽象的“恨”就变得形象、可感了,使人们能够清晰地体验到它的纷乱、动荡的状态,也增强了词的审美价值。
“摇曳碧云斜。”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替的黄昏,摇曳是程度不怎么明显的动荡,是轻轻移斜了角度的晃动。此句看似单纯写景,却状出了凝望暮色与碧云的女主人的百无聊赖之态,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了,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东篱终日对南山,三径荒芜十亩宽。正欲秋英媚幽独,可令霜鬣苦高寒。
匝月曾无五日晴,霪霖何以慰舆情。湿云低欲齐檐堕,积水深恒没砌平。
泥落空梁饥燕语,烟销沈灶怒蛙鸣。疏棂半启书床暗,吟望元穹太瘦生。
怕照清溪水一湾。自经丧乱少欢颜。霎时情意更迷漫。
心伴残阳追故国,眼投碧落厌荒山。未曾乞食暂安闲。
君家人物已数世,後有秘丞前给事。
近来复见乡先生,武冈使君五经笥。
君才自是一世英,珠玉照乘仍连城。
妙年已号万人敌,强仕初登千佛名。
番君小屈习凿齿,且与剌头簿书底。
即看给札试兰台,飞上木天校文字。
危虑风霜积。
穷愁岁月侵。
留蛇常疾首。
映弩屡惊心。
稚川求药录。
君平问卜林。
野老时相访。
山僧或见寻。
有菊翻无酒。
无弦则有琴。
讵知长抱膝。
独为梁父吟。
息影尘埃表,安心静默间。
若为消白日,长是对青山。
流水欲穷处,野猿相与还。
孤云时起灭,未必似余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