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何太急,轻舟去不还。捲帘翻素练,背棹失青山。
村径炊牛饮,歌声杂鸟蛮。白云岩叟在,踪迹杳难攀。
猜你喜欢
山色江声共寂(jì)寥(liáo),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yuàn)六朝。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参考资料:
1、李安纲杨桂森杨蔷云.《万家诗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页
2、李安纲杨桂森杨蔷云.《万家诗萃》.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63页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山色:钟山的景色。江声:长江的水声。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萧萧:此处状风声。
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秣陵怀古,光看题目,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可纳兰性德不然,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后来统治全国,迁都北京,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声共寂寥”,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绪所及,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的联想,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荒淫逸乐,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等皆是。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见,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诗的描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很大,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虚实相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寓兴亡于山色夕阳、江涛草树之中,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
易传三圣至仲尼,炎炎秦火乃见遗。
经中独无一字疑,正须虚心以受之。
世衰道散吁可悲!我老欲学无硕师。
父子共读忘朝饥,此生有尽志不移。
随意柴荆手自开,沿冈度堑复登台。
小桥风露扁舟月,迷鸟羁雌竟往来。
晏坐寄玄览,感物生遐思。有鹙在梁饱,有鹤在林饥。
所处虽倒置,鹤也安足悲。逍遥寓空谷,还与丛桂期。
一鸣闻九天,其子能和之。夕可饮沆瀣,晨可餐灵芝。
驭彼王子乔,白云同差池。回视在梁者,龌龊亦奚为。
君不见胸中义利交战初,胜负未分子夏臞。
又不见胸中义利交战余,胜负已决子夏腴。
臞腴之变何须臾,一忻一戚相乘除。
初枉德清来致敬,盛年已有臞之证。
况年不似旧时盛,为若面上腴生莹。
纷华淡泊交相竞,利攻莫入义还胜。
小斋容膝只数椽,焚香坐对古圣贤。
关钥勘到羲皇前,肉融形释心悠然。
非金非石非管弦,抵掌顿足喜欲颠。
杨墨申韩初立说,其心亦为道而设。
差以毫厘缪燕越,更于真似细区别。
万一悦非吾所悦,恐乾孟子韩公舌。
骖鹤凌空载旧经,至今风月有馀清。轩窗物外无尘到,芝朮香中作眼明。
沙鸟宛疑凫
冰质翛然物外身,只堪明月作亲邻。世间纵有华光笔,风格应难写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