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王门作从伶,独横焦尾坐云汀。钟期老去知音少,弹与秋江白鹭听。
猜你喜欢
细听春山杜宇啼(tí)。一声声是送行诗。朝来白鸟背人飞。
对郑子真岩石卧,趁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kān)诵北山移。
听到春山杜鹃一声声啼叫,既是为我送行,又是盼我早日归来。早上飞来的白鸟似乎是在责怪我违背誓言与其分离。
我当初想效仿郑子真,陶渊明终老田园,对着岩石坐卧,学陶元亮赏菊。现在我出仕做官,恐怕要被人用《北山移文》来耻笑了。
参考资料:
1、李肇翔.《辛弃疾词》: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207页.
杜宇:又名杜鹃、子规,鸟名。鸣声凄历,能使旅客起思乡之念。白鸟:水鸟。上句的杜宇的送行诗与这句的白鸟背人飞,都是不忍相别的意思。“白鸟背人飞”尚含有返回的象征。
郑子真:汉时谷口人。陶元亮:陶渊明名元亮。《北山移》:即《北山移文》。
上片写景,借鸟语传情。辛弃疾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有一般失意文人在偶然得意时的那种“春风得意马啼疾”的快感。相反,他写了这样一个开头:“细听春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当他在春山间行走时侧耳倾听,杜鹃鸟一声声长啼,很有抒情意味,仿佛是为他而写下的抒情诗一样。然而杜鹃的啼鸣,古人都以其声如“不如归去”,能动旅客怀归之思。那么作者只见它送行的殷勤,不觉它劝归的意思,显然是在装糊涂。这里说“送行”,是嘱他别忘归来之意,表达了作者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末句突然一个反顿:“朝来白鸟背人飞。”借白鸟见他出山,就因怨愤背飞而去来显化自己的矛盾心情。这里仿佛是目遇心感,随缘而得,但其实是经过构思,富有深意的。因为第一,作者用了自己的旧典:当年他初隐带湖,就在词里表示过与盟鸟结盟,永不背叛,(《水调歌头·盟鸥》)而今居然食言了。第二,作者还借用《列子》典故,表明当人有了机心之后,白鸥自会识破而远飞避害。而今白鸥见他就背飞而去,显然是不满于他那欲有作为的机心。所以白鸟这个意象,虽然取象于当前,但一能显示他的自笑机心,二能显示他的自笑背盟,措意曲折而深隐。
下片写情,借典故寄意。前两句,借汉代隐士郑子真屡受诏书而不肯出,东晋大隐士陶渊明一挂冠即至死不仕的典故,表明当年自己也曾像郑子真,陶渊明一样,隐于岩石下,手把菊花饮。末句突然一个反转,以前人讽刺同隐者违约出仕而作的《北山移文》,来自嘲自己的愧对山中故人,不能像郑子真,陶渊明一样坚定其志,却是半道背盟了。这次出山,与其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如说是对这些年来久已习惯了的“隐逸生涯”的背叛。值得注意的是,他不待山中故友起而讽刺自己,就已经感到这种大谈归隐之趣后再出仕的行为可吃可羞,说“而今堪诵”,这表明,作者此时确实面临着心理上的压力。这压力,是作者用世与避世的矛盾心情的充分反映。
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借物借事传情达意,把准确和曲折的效果相结合。在结构上,上下两片都采用前二后一的逆转句式,使重心落在每片的末句。而两片之间,结构对称,表意均衡,显得整饬、有力。
弃瓢者厌喧,听松者嫌静。
两翁总多事,未到相忘境。
与物同委蛇,妙于无所期。
此泉如此人不齐,道士弗爱我爱之。
我欲赋诗泉上题,道士笑云泉不知。
数年芳、可怜春半,游悰空系平楚。舞红颦绿都抛却,消尽梦风灵雨。
芳草路。断肠处。凄迷烟柳拖翠缕。梅江岁序。伴坐树莺愁,窥帘燕恼,弹指已虚度。
留难住。自惜余春自赋。谪仙犹寄秋浦。绿章重向东皇乞,暖日明霞当户。
开廨宇。列尊俎。河阳花县夸俊语。新词漫与。待谱入琼箫,翻成锦字,歌里费延伫。
芦叶初长尚未齐,岂知哀怨使人凄。边声一起黄云合,胡曲重翻白雪迷。
颇似邻家新妇泣,又如幽室小儿啼。思归借汝围堪解,起舞何劳听晓鸡。
卷起湘帘小坐。水面锦鳞几个。啖影出青萍,见了人人深躲。
无那。无那。何处音书寄我。
今朝正月半,万物尽更新。衲僧无一物,何物当慇勤。
银烛高煇天上月,灯花开遍洞中春。
尽日香闺悄,才縆额东风料峭。可惜红芳,如此匆匆过了。
做暝遥天浑似墨,妆阴野水愁难晓。独对菱花,横波淼淼。
惆怅更谁知道。漫消受、绿篝烟袅。何日剪破层阴,依然春好。
料得藁砧愁远泊,也无灯火来相照。怪底今宵,黄昏偏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