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臣祇远役,去去梦魂劳。望日辞仙掌,临霜拭宝刀。
嘶群征马急,避缴度鸿高。便有银鱼在,那能换市醪。
猜你喜欢
云卷青山外,舟维古渡头。江亭軨鞅寡,閒对两三鸥。
山翁醉如泥,夜半方醒然。
既莫省宇宙,况复知岁年。
閒愁置度外,大道在目前。
日饮岂不佳,第恐无酒钱。
日明照新竹,苍翠成琅玕。竹间惊宿鸟,飞入白云端。
云端高万里,应怯天风寒。寒风尚可持,此去路漫漫。
想君对清夜,思我坐愁叹。愁叹亦何益,凄恻中心醉。
一步一弥勒,一句一释迦。
逢人虽不杀,袖里有青蛇。
是翠岩则二,非翠岩则别。
弥勒下生时,亦作如是说。
明从暗中去,暗从明中来。流光不待晓,闇尽玉炉灰。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tū)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lǒng)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你的牛犄角弯,我的牛尾巴短。
我们都拿着短笛和长鞭,到南垄东冈你追我赶。
太阳西下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只有我知。
我骑在牛身上唱歌坐在牛身边玩耍,晚上回来还睡在牛旁边。
整年放牛什么也不忧虑,只害怕卖掉这牛去交租。
参考资料:
1、陈道贵选注.元明清诗选:珠海出版社,2004年01月第2版:第33页
尔:“你”的意思。“尔”与下一句的“我”:牧童间彼此相称。弯环:弯曲成环状。秃速:凋疏,此处是说牛尾细而毛稀。
拈:用手指拿着。陇:田埂。冈:山脊、山岭。
迟:慢。
但恐:只怕。输租:交纳租子。
这首仿乐府诗,写得平实深沉,风格迥异于高启其他华赡清丽之作。
诗借牧童口吻展开。几个农家孩子同去放牛,他们边放牧边调笑,一边指认着各自的牛:角最弯的是你家的,尾巴没几根毛的是我家的……他们“短笛无腔信口吹”,摇着长鞭,在田头地角赶着牛儿找草吃。太阳落山了,别让牛群跑得太累,近处没有好草,别叫牛群吃不饱。该怎么放牧,这些孩子全知道。牛吃饱了,骑在牛背上唱歌;牛要反刍,就坐在牛身边歇一歇;晚上回到家,还要靠在牛身旁躺一躺。牧牛的孩子与牛有这么深厚的情谊,因为牛是农家宝,垦荒耕种要靠它,牵挽载重也靠它。农民都不感激牛、珍惜牛。农家孩子如此爱牛亲牛,高启非常理解,写来真实可信,情趣盎然。想来,诗人“少年习耕锄”的时候,也是曾有过一段牧牛爱牛的亲身体验的。
倘若诗只写到这里就结束,那内容就失诸单薄了。高启给它安排了一个更深的层次:末二句由牧牛之乐转为牧牛之忧,揭出农民最大的隐忧来,那就是“输租”。繁重的苛捐杂税,会逼得农民卖牛抵债。这个严峻的现实,甚至在天真烂漫的农家孩子心里,也投下了沉重的阴影。这最后两句诗,是画龙点睛之笔,足章明志,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这首诗有意不用典,不藻饰,以求得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前八句写牧牛之乐,是欲抑而先扬;后两句点出牧牛之忧,是先扬之后抑。抑扬对比,颇见匠心。诗人要表达对农家的同情和关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鞭挞,捉笔为诗,却不假论辩,而用牧童爱牛亲牛的形象画面来道出,显得不空洞,不枯燥,不说教,小中见大,真切感人,在平实中兼见艺术构思的新颖。
高斋闻在荔枝林,曲几方床宴坐深。大道无形元寓器,至人于物不容心。
三山云气通寥泬,一室天光入照临。我欲壶中收药去,石田瑶草共相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