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身竟无托,远与孤蓬征。千里失所依,复将落叶并。
中途偶良朋,问我将何行。欲献济时策,此心谁见明。
君王制六合,海塞无交兵。壮士伏草间,沉忧乱纵横。
飘飘不得意,昨发南都城。紫燕枥下嘶,青萍匣中鸣。
投躯寄天下,长啸寻豪英。耻学琅琊人,龙蟠事躬耕。
富贵吾自取,建功及春荣。我愿执尔手,尔方达我情。
相知同一己,岂惟弟与兄。抱子弄白云,琴歌发清声。
临别意难尽,各希存令名。
猜你喜欢
又名:寒食夜
恻(cè)恻轻寒翦(jiǎn)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切肤的轻寒刺面的风,梅花如飘雪,杏花正红。
夜深里,斜搭上的秋千索静静地悬着,烟雨朦胧之中,隐约可见那座楼阁。
参考资料:
1、何思美.白话唐诗精华:哈尔滨出版社,2007年:279页
2、傅德生.唐宋诗词佳偶:华夏出版社,2008年:98页
3、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下:长春出版社,2000年:739页
恻:凄恻。这里作者含主观感情色彩来写对天气冷暖的感受。翦翦:指春风尖利,砭人肌肤,正是乍暖还寒的时节。
斜搭秋千索:据《古今艺术图》等资料记载,当时北方寒食节,有女子荡秋千为戏的习俗。斜搭:指秋千索斜挂在木架上。
“恻恻轻寒翦翦风。”首句从寒食节的气候写起。“恻恻”,是形容轻寒的气候呈现凄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风轻微而带有寒意。这句正点寒食节“乍暖还寒”的特点,借轻寒的微风,渲染一种凄迷黯淡,但又并不十分沉重的气氛。“恻恻”、“翦翦”两个叠字,声音轻细,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
“小梅飘雪杏花红。”次句仍点时令,但转从花的开落角度写。梅花已经开过,正飘散着雪白的花瓣,杏花却开得正鲜艳。这句色彩的对比鲜明,画出寒食节明丽的春光,与上句的色调恰成对照。如果说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怀人而产生的凄迷孤寂之感,那么这句则与记忆中的温馨亲切的往事不无关系。《寒食夜有寄》说:“云薄月昏寒食夜,隔帘微雨杏花香。”《偶见》:“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可以证明梅、杏与往昔情缘的关系。夜间是看不见“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景象的,这正可以进一步证明这句所写的并非眼前实景,而是记忆中的景象。一、二两句的含义则是:身上感受到恻恻轻寒和丝丝寒风,闻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于是才意识到,一年一度的寒食节又来临了,又是“小梅飘雪杏花红”的时节了。
正因为前两句在写景中已经暗暗渗透怀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联想起与这段情缘有关的情事。“夜深斜搭秋千索”,表面上看,似乎这只是写诗人夜间看到附近园子里有一座秋千架,秋千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实际上诗人的这段情缘即与寒食节荡秋千的习俗有关。《开元天宝遗事》说,天宝年间,“宫中至寒食节,竞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可见秋千之戏为寒食节特有的文娱体育活动,且以女子戏者为多。据《香奁集》记载推断,诗人与他所恋的情人,正是在寒食节的秋千架旁结下一段情缘。因此,夜间瞥见秋千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当年的情事。
往事如烟,现在对方“阔别三千里”,踪迹杳然,不可复寻。在怀旧的怅惘中,诗人透过朦胧的夜色向秋千架的方向望去,只见楼阁的暗影正隐现在一片烟雨迷蒙之中。这景色,将诗人思而不见的空虚怅惘和黯然伤魂,进一步烘托出来。
这首怀旧诗,通篇只点染景物,不涉具体情事,也没有一处直接抒写怀旧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胧。
花国日周遭,何知讼牍劳。秋怀冯琴酒,曲宴寄风骚。
龙烛穿帷幕,鸡坛属鞬櫜。共看斗间气,不羡吕虔刀。
石头风雨共朝昏,万里音书度玉门。云月是同溪不别,更惊一吼海澜翻。
水碧回空沸,泉香出壑微。云中含作雨,日里映成珠。
远润龙芝草,轻沾杜若衣。本从银汉落,故作恋河飞。
夫子人之杰,魁然道最纯。乡闾连沛邑,族系出虞宾。
清节冰壶莹,孤标玉树新。妙龄探桂窟,雅志傲蒲轮。
事业传衣钵,风流表缙绅。斗南惟此老,月旦复谁人。
忍死哭亡社,偷安笑具臣。斯文虽未丧,吾道竟难伸。
彭泽不书宋,东陵无负秦。直从强健日,收得自由身。
把臂言犹在,回头迹己陈。发书占贾鵩,绝笔感商麟。
玄矣骑箕尾,嗟哉厄已辰。终天从此别,穷壤向谁亲。
堕椁逢王果,留灯待沈彬。彭殇俱逝水,孔蹠共荒榛。
书带缘新垄,笛声起旧邻。绝弦双堕泪,挂剑一伤神。
冢树悲长夜,山花作好春。龟趺平木杪,谁为写光尘。
众里知心少,唯师是故人。
临终书未答,昨夜梦全真。
鹤唳浑如哭,花开不似春。
近逢同住者,得问病元因。
游方参佛祖,一锡别东林。世路蛾眉外,人烟剑阁深。
风霜移戒臈,水月印禅心。早晚离言说,还山思梵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