竟日雨冥冥,双崖洗更青。水花寒落岸,山鸟暮过庭。
暖老须燕玉,充饥忆楚萍。胡笳在楼上,哀怨不堪听。
白狗斜临北,黄牛更在东。峡云常照夜,江月会兼风。
晒药安垂老,应门试小童。亦知行不逮,苦恨耳多聋。
猜你喜欢
紫陌东风不上尘,踏青安步过河津。麦苗泥泥撩风蝶,杨柳阴阴见酒人。
有张翱兮,寓止淮阴。来绮席兮,放恣胸襟。
东城耿天骘,读书五千卷。有义或未通,至忘寝与膳。
潜心唯丘轲,弟子并时彦。晚从进士起,青衫落铨选。
捕贼偶诖误,差池困州县。宁知贾马才,不上明光殿。
功名既无成,禄廪岂足恋。归来洁其身,旧学进吾善。
构堂剪深竹,江山使对面。秀色览天镜,毛发莹可见。
闲情寄浮云,零落两三片。颓然堕支体,隐几自峨弁。
有时明月来,朋簪合清宴。狂为梁甫吟,璀错珠玉串。
夫人无妒忌,群妾美目眴。大儿富文学,又随太守荐。
百口不忧贫,九品不为贱。内足外亦足,此乐信无倦。
轩冕达士寄,形色圣人践。他时采高名,犹冠儒林传。
郭东旌旆枉高轩,野老惊看满薜门。龙节共瞻天使重,虎头人识父风存。
无涯海岸沾新润,勿剪甘棠长旧根。北望金台宜一拜,尊君相救有仁言。
朱唇一点桃花殷,宿妆娇羞偏髻鬟。
细看只似阳台女,醉著莫许归巫山。
尊师乃高道,有意出尘寰。
佩剑文垂斗,横琴意在山。
灵龟调浩气,醇酒发朱颜。
最得时贤许,诗牌满栋间。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