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
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
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
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论实解颐,操割纷应手。
箧书积讽谏,宫阙限奔走。入幕未展材,秉钧孰为偶。
所亲问淹泊,泛爱惜衰朽。垂白乱南翁,委身希北叟。
真成穷辙鲋,或似丧家狗。秋枯洞庭石,风飒长沙柳。
高兴激荆衡,知音为回首。
猜你喜欢
旷莽龙首野,㠨峍九嵏岑。应龙驾祥飙,上下乘隃阴。
灵威施鞶荣,五采绚相寻。骀荡诚足乐,怅念讵能任。
愿希晨风羽,招摇出平林。凌厉赤霄间,䎖翃待啸音。
神物固超忽,弃我长河浔。
昆崙万里高,海水万里流。感此慷慨士,飘䬙顺风游。
明珠多按剑,久玩知自浮。萧艾岂不芳,兰
鸿儒富华实,履道固其常。颜笑破秋日,罄折如春阳。
有时发幽微,珠玑尽辉光。室中列俎豆,堂上罗圭璋。
鸣琴一再弹,清风惠时芳。玄沉亮高节,变化信无方。
瞻望阔璇仪,悲啸愁我肠。
灯火黄昏尽,无家不掩门。
为看桥上月,印破水中云。
树影纵横见,蛙声杂遝闻。
幽人思正苦,独坐更难论。
淮光抱城去,山翠落樽前。
鲁叟欲浮海,楚人休问天。
野云将拂幔,水鸟不惊船。
历览谁能赋,今闻太守贤。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lí)。
山人不照镜,稚(zhì)子道相宜。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参考资料:
1、武秀主编.李白在兖州:山东友谊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121-122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673-674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稚子:稚,幼也。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建子玉杓直,黄昏月如霜。
除道启柴扃,客来巾履忙。
满炷寒缸油,共此书檠光。
平生卜邻愿,何意登我堂。
定交吾岂敢,南荣惭伯阳。
执手道古作,遗篇记河梁。
破窗风鸣悲,孤客多慨伤。
危肠不救饥,我诗安得昌。
成章类村歌,俣可侣牛羊。
收功翰墨薮,佩子谁能良?
开卷得雅音,玉銮导旗常。
闭户坐相念,雪深梅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