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条拂地不须折,松树披云从更长。
藤花欲暗藏猱子,柏叶初齐养麝香。
猜你喜欢
帝奋厥武,百万其士。匪怒以棘,于三千里。
玉堂清署春风前,焚香看画皆神仙。画中风物得真意,峰峦隐约披云烟。
大山如龙欲飞去,小山盘盘如虎踞。奔流一道破山来,散作涛声满江树。
远村微茫三两家,古渡无人横断槎。近村茆屋荫榆柳,门前沃土饶桑麻。
别有高亭向洲渚,斜日满帘水禽语。沧波浩浩欲吞天,蜃气昏昏欲成雨。
初疑匡庐山下落星湾,又似洞庭湖上之君山。琼宫贝阙倚霄汉,无乃蓬莱方丈非人间。
我生惯识山中乐,随意云楼与山阁。故乡一别今十年,石洞梅花几开落。
临图忽忆旧游踪,便欲沿溪上丘壑。此身留滞未应归,回首江天云漠漠。
花影频移玉砌平,美人攲枕听流莺。一春多病慵梳洗,怕说銮舆幸五京。
二草曾观岭外图,开时尝与暑风俱。
使君已自怜清分。分得新条过海无。
潇洒尘埃外,崔嵬清浅中。四轩春水阔,两岸画桥通。
麻衣补破纸为绦,不羡仙人宫锦袍。天地老于双转毂,山河渺似一秋毫。
炼深宝鼎丹砂就,莹彻灵台夜月高。上界而今官府足,暂游尘世莫辞劳。
鸱(chī)鴸(zhū)见(xiàn)城邑,其国有放士。
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
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
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鸱鴸出现在城里,国内便有放逐士。
想那楚国怀王时,此鸟必定常飞至。
青丘之山有奇鸟,独自出现人不知。
本来就为迷者生,不必晓喻贤君子。
参考资料:
1、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8-255
鸱鴸:鸟名。见:出现。
怀王:楚怀王,战国末期楚国君主。屈原便在怀王时被放逐的。
此诗用《山海经》中两则奇异之鸟的神话,来表达诗人对政治时事的感慨,其内涵具显隐两重。从表层看,含义颇为明确,古今学者多有解说。大致而言,是采《南山经》所记述的鸱鴸、灌灌故事: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通过对当年楚国屈原被放而怀王不悟,终至亡国的历史教训的回顾,影射批评东晋政权在用人上的亲信邪佞,疏放忠良,不重正士。此层含义,感慨极深,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也很强烈,它们一方面体现了渊明在当时特有的关于“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非士无以虑国,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的治国尚贤重士的政治理念,另一方面也包含了诗人自己在东晋社会里所深切体会到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的感士不遇的家国身世之叹。如进一步对此诗的深层含蕴进行探索,可以发现,此诗还在一层奇幻迷离的神话气氛遮蔽下,隐含有陶渊明对当时敏感政治时事的进一步揭露之成分。具体而言,此诗在引用《山海经》传说时,也利用上古神话系统,借“鸱鴸”之语言符号,暗示了恭帝被害的历史真相,在命义上,与诗人大致在同一时期所作的《述酒》有异曲同工之处。